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全景>中国历史朝代

唐朝

发布时间:2017-05-14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一、李渊建立唐朝

       隋末农民起义来势之猛、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611年王薄和窦建德起义开始,农民起义便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后来逐渐形成两支重要力量:一支是以翟让、窦建德、杜伏威为核心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支则是以李渊为核心脱离隋朝自立的官僚豪强势力。最终农民起义军被李渊集团各个击破,以李渊建立唐朝并统一天下而告终。

       隋末起义军发展很快,到614年,隋朝三大城长安、洛阳、江都之间已经被切断了联系,隋统治集团已陷入农民军的大包围之中。615年,经过战争的筛选,起义军只留下了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几支较强大的队伍。616年,起义军节节获胜,隋炀帝由东都洛阳仓皇逃往江都,企图放弃中原,退保南方。此后,各地起义军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都想在中原逐鹿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正当起义军纷纷崛起、隋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各地官僚豪强也乘机脱离隋朝统治,扩大自己势力,准备夺取政权。其中最大的一支力量当属李渊集团。李渊祖父是西魏的柱国大将军,父亲被北周封为唐国公,李渊在炀帝政权中历任刺史、留守、抚慰大使等军政要职。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晋阳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草丰裕,李渊到晋阳后,面对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形势,知道隋政权已经难保,便准备火中取栗,混水摸鱼。首先,李渊派使者携金帛去突厥通好,以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接着就杀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们的王威和高君雅,由李世民带兵南下,进攻长安。当隋炀帝在世时,他们还是利用隋朝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于时机选择得好,措施得力,李渊集团在反隋力量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到617年,李渊即正式建立起政权,自称大将军,开府置官。同年底,李渊军攻克都城长安,宣布约法12条,取消炀帝苛法,同时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即位,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号大丞相,都督中外军事,封唐王。618年,江都兵变,炀帝被杀。消息传到长安,于是又上演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年仅14岁的代王侑退位,李渊正式登上帝位,是为唐高祖,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李唐王朝建立以后,潼关以东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国,杜伏威等占领江淮自称吴国,东都王世充击溃瓦岗军后自立为郑国皇帝,加上别的大小政权,一时间又形成了群雄割据的态势。

       619年,李渊派次子秦王李世民率军讨伐割据太原、晋阳一带的刘武周,次年五月,唐军攻下晋阳,稳定了河套以东地区的局势,解除了对关中的威胁。620年,李世民带兵东进,次年,收降了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同时生俘了前来援助王世充的窦建德,占领洛阳,逐步统一了中原各地。这时,全国多数农民军都已被镇压下去,只有辅公祏的义军还在江南继续战斗。624年,唐军集中全力围剿,辅公祏被俘就义。至此,李唐王朝终于统一了天下,中国历史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推翻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登上帝位后,在贞观年间,他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建并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唐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次子,高祖立国称帝之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然而,从晋阳起兵到一统天下,诸皇子中数李世民的功绩最大。李世民不仅有赫赫军功,而且韬略在胸,收罗了大量人才于门下,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太子建成及弟弟元吉对他早已心存戒备,双方发生了尖锐的矛盾。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了建成和元吉。同年,高祖乃不得不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深得后人赞誉。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因此他广罗各方贤才。唐初名臣魏徵,曾追随过李密和窦建德,以后又辅佐太子李建成,曾图谋消灭秦王,而建成未用。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面对这个“敌人”却能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毅然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升为尚书右丞。尉迟敬德是名降将,也被重用,任以高官显职。唐太宗还借科举制度,提拔任用贤者能人。他曾喜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政治上,唐太宗罢黜了一批思想保守的官僚,先后任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善谋能断、举贤若渴的大臣为宰相,又不念旧怨,破格起用魏徵、王珪等;重修《氏族志》,大兴科举,为庶族地主进入政权大开门户,巩固了统治基础,改善了官吏素质。太宗还十分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过问地方长官的选用,并且把地方上都督、刺史的名字记在卧床边的屏风上,在任期间如有善恶之事,具列名下。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战后恢复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宫殿营缮,禁止官员奢靡;并一再下令减赋免税,鼓励流亡农民归田复业,开垦荒田。这些使得贞观年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文化上,精选天下文儒入弘文馆,并加强国子监等,还命颜师古、孔颖达等整理考订儒学经典。唐初儒学兴盛,长安成为唐朝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在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唐太宗不仅注意中原地区的稳定发展,也重视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高祖李渊为夺取天下,曾卑辞厚礼以通好突厥,但到贞观初年,突厥不断侵犯内地,杀掠人畜,抢夺粮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派兵10万远征突厥,此时正值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唐军大获全胜,从阴山到大漠的东突厥领地复归于唐。接着,唐太宗又开拓西域。唐朝的西域,主要指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的新疆、青海广大区域。当时这些地方被西突厥和高昌政权所盘踞。贞观十三年,唐军剿灭高昌,次年在高昌故地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发兵击败西突厥,攻破龟兹等五个大城,唐政府把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管辖焉耆、龟兹、碎叶、疏勒四镇。从此,西域大部分地区归于唐朝。

三、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四、武则天的女主称制

       武则天自683年临朝称制到690年称帝并改唐为周,称帝至705年让位于中宗,前后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于富商家庭,其父因资助高祖李渊夺天下而被任高官,曾做到工部尚书。有一个做官的父亲,武则天才有机缘被选入宫。唐太宗时她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后又被唐高宗李治重新召回宫,立为昭仪。她竭力取悦于皇后,在内宫争宠中渐渐得势。高宗永徽三年,武则天生子李弘,此后她便设计使高宗废黜皇后,而立她为皇后。在清除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之后,武则天开始染指、操纵唐政权。664年,高宗因病不能临朝视事,天下大事渐由她处置。到674年,高宗称为天皇,她被称为天后,朝廷内外称之为“二圣”。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武后废中宗,立睿宗李旦。她必欲登上皇帝宝座,在谋杀了一大批宗室显贵、官僚大臣之后,终于在690年,建周代唐,自称“圣神皇帝”,改年号为“天授”。由于是代唐而起,必然遭到李唐宗室及臣僚的反对,所以武则天当政期间在镇压士族势力和反对派时,唐朝皇室和关陇士族首当其冲。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武则天所推行的政策和唐初的基本国策仍一脉相承,如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压抑士族,奖掖寒庶,重视农业,发展经济等。徐敬业起事很快被消灭,到后来,唐室宗族的大多数人及重要王公都被消灭殆尽。武则天还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作为经常性的都城;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和军队的监督。同时,为扩大其统治基础,武则天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广泛罗致人才,并把这种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及南方,开行“南选”,使福建、岭南等边远地区的人也有机会步入仕途。武则天还创立自荐和试官制度,使许多人未经试练就获官职,虽然意在收买人心,寻求支持者,但也从中发现、提拔了一批贤能俊杰之士,如狄仁杰、姚崇、娄师德、裴行俭、李昭德、徐龙功等。在发展经济方面,武则天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她继续推行均田制,选派官吏、学士编写农书《臣轨》、《兆人本业》等,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由于这些努力,在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武则天在统治期间的作为,基本上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但晚年豪奢武断,颇多弊政。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多病,与桓彦范、崔玄等以恢复唐朝为号召,合谋杀死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下台,取消武周国号,而由中宗继位,恢复唐朝。武周政权结束,武则天也于同年病死,归葬于乾陵。墓前竖有无字碑,意在任由后人评判她的是非功过。

五、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旧史对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局面的誉称。

       705年,武周政权覆灭后,复位的唐中宗庸弱无能,不恤政事,而只知优游享乐,结果大权旁落,酿成皇后韦氏与武则天侄儿武三思的乱政,中宗最后被皇后毒死。中宗侄李隆基率禁军杀死韦后及其党羽。睿宗李旦被拥立为帝,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与李隆基的矛盾越来越深。712年,睿宗传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即开元元年,李隆基赐太平公主死,并清除其党羽。从此,唐朝开始步入又一全盛时期。

       唐玄宗当政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唐朝推进到最兴旺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海内富实”,米价低廉,商业繁荣,“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然而,在繁荣景象后面有不少隐患,当时并无人看出来。随着历史由开元转入天宝,玄宗逐渐倦勤而追求逸乐,隐患乃日渐明朗,朝政逐步滑坡,终至于演变成“安史之乱”,唐代遂由盛转衰。

六、安史之乱

       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正如俗语说的,“物极必反”,唐朝登上颠峰之后又回落到山谷,开元盛世之后即由盛转衰。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便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宝应二年(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所发动的叛乱,前后共8年。这场叛乱,对唐朝统治的走向衰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影响也极大。究其原因,不能不从开元晚期说起。开元末年,玄宗在位已久,怠于政事,而耽于淫逸。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愿纳谏,罢免名相张九龄、裴耀卿,让媚事左右、迎合上意的李林甫当了宰相。李林甫妒贤嫉能,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执政19年,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败。玄宗后期不仅倦于政事,而且由于宠爱杨贵妃,让杨国忠及高力士之流把持朝政。腐败的政治为安禄山叛乱提供了条件。

       安禄山是辽东胡人,狡猾多智,善揣人意,官至平卢节度使。恰逢当时李林甫为抑制朝廷儒臣,力劝玄宗专用蕃将,安禄山得此机缘,数年间成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军阀,拥兵15万。他目睹唐朝政治腐败,君主淫逸,臣僚苟安,遂野心勃勃,养兵蓄锐,阴谋叛唐劫夺天下。

       不久李林甫被杨国忠所取代,杨国忠对安禄山的反意略有所知,曾几次提醒玄宗,玄宗却以为安禄山必无异志。安禄山怕阴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于天宝十四年底,以声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引兵15万日夜挺进中原,安史之乱由此爆发。人们由于太平日久,均未想到战争,官员或开城迎降,或弃城逃窜,或被叛军所杀,很快地叛军即渡过黄河,攻克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

       洛阳失陷后,唐朝的常山太守、平原太守起兵讨叛,牵制其后方;唐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进军河北;唐玄宗也起用哥舒翰统兵镇守潼关。然而,唐军并未能阻挡住安禄山进军的步伐,安禄山的叛军迅速攻克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偕杨贵妃、杨国忠等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杀死奸相杨国忠,又胁迫玄宗杀了杨贵妃。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召郭子仪、李光弼会讨叛军。

       757年初,安禄山在洛阳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将史思明屯驻范阳,不听调遣。同年九月,郭子仪率讨逆军及回纥、西域援兵收复长安,又收复洛阳。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率九节度使兵攻打安庆绪,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又被长子史朝义杀死。762年,唐代宗即位。史朝义在这年被唐军所败,叛将纷纷投降,黄河以北地方才陆续光复。763年初,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首先是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乱后的户数为战前的1/4,人口只有1/7。战后物价高涨,斗米少则千钱,多者7000钱,比开元年间上涨300倍。其次是边防力量被削弱,此后内地不断遭受周边少数民族的侵犯。第三是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对江南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第四是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势力坐大,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七、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八、玄奘和鉴真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一方面积极吸收外国的文化,同时也将盛唐的文明远播他方,促进了唐时中国与各国的文明和进步。在无可计数的交流活动中,最能体现盛唐风范的当推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它们反映了鼎盛时期中国人的文化胸襟与气度,为中国在世界上留下了永恒的光辉的典范。

       玄奘原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号,他年少出家,虔心向佛,曾遍访各地高僧,钻研各家学说。当他发现国内佛经译本缺乏,且译文有误时,为了了解经典真义,发了去佛教圣地“求法”的大愿。他先向国内的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并筹集旅资,准备西游。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西安出发,开始西游取经。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于第二年夏天到达印度。他进了既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的那烂陀寺,拜主持大和尚戒贤法师为师。戒贤已是百年人瑞,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玄奘追随他5年,遍习寺内所藏经籍,此后又花6年时间走遍印度大小100余国,遍访名寺高僧,研习经典。玄奘在学习大乘论方面成绩卓著。642年,召开全印佛教大会,玄奘任主讲,宣讲《大乘论》,从而被印度佛学界公认为佛学权威。

       643年,玄奘用大象和马匹驮着675部佛经启程回国,于645年回到长安。随后他就开始译经,在19年时间里,共译经74部,1365卷,其中包括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多的《大般若经》600卷。玄奘的另一大功绩是写了12卷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7世纪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西佛东渐,源自汉代,然而如玄奘这样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却只能出现在唐朝。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不仅有玄奘这样西游虔诚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一面,在对外传播唐代文明方面也业绩昭然,鉴真东渡即为例子。

       鉴真和尚是唐朝中叶的一位高僧,深味佛意,在建筑和医学方面很有造诣。742年,主持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众请求,决定东渡扶桑。743年出海,失败而回,连续五次均未成功。第五次所乘船只被台风吹飘至海南岛,年过六旬的鉴真和尚由于不堪南方的炎热,眼患病,终于双目失明。但鉴真和尚仍不改初衷,在66岁高龄时(753年)终于踏上了日本国土。他一到,就受到日本朝野的欢迎。763年,功德圆满的鉴真大和尚在日本奈良的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上一条:隋朝
下一条:五代十国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