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全景>中国历史朝代

隋朝

发布时间:2017-05-14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继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隋文帝杨坚于581年废北周建立隋王朝,至589年,又灭南陈,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他当国以后,励精图治,一方面整顿并建立一系列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推出多种措施,促进封建经济的繁荣。隋朝初年,政通人和,几百年来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开始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隋文帝的年号为“开皇”,所以这一段时期史称“开皇之治”。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隋文帝于开皇年间取消了由魏晋南北朝沿袭而来的日趋腐败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这一制度冲破了由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社会变革的意义。科举制对此后的中国历史有深刻影响。

       当时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隋朝廷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实行均田制,农民所受土地,分为露田和永业田两种,露田要归还,永业田不还。在均田制执行过程中,农民虽然受田不足,但无地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减轻剥削,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龄,减少服役时间。以往各朝代,通常是在灾年减免赋税,隋初为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平时也减税。三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这一系列得力措施使农业迅速发展。

一、大隋开国

隋文帝杨坚

       大象三年(公元581年),杨坚废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北周时袭父爵为隋国公。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昌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后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染上重病,于公元578年去世。继位的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是杨坚的女婿,胸无大志,并且十分残暴。他即位未到一年,就传位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即静帝,封自己为天元皇帝并继续执掌政权。他不理朝政,大臣不能见到他,有事只能通过宦官上奏。他对大臣的猜忌逐日加深,大臣稍有违犯,重则诛杀,轻则捶打,捶人都以杖一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朝廷内外一片恐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三月,周宣帝死,宇文阐正式临朝执政,任杨坚为左大丞相,都督军事,总揽朝政,晋封隋王。后杨坚利用种种手段推翻了宇文氏集团,终于实现了自己改朝换代的夙愿。

二、赵绰依法办事

       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举制度,选用办事能干的官员,严办贪官污吏。经过他的一番整顿改革,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还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就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

       这种情形,叫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员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起来。

       隋文帝曾经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有一次,大兴(隋朝的都城名,今陕西西安市)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捉到衙门里。这件事让隋文帝得知了,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反他下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该处死。”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

       赵绰说:“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能说跟我没关系呢?”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赵绰说:“我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又有一次,官员辛穊被人告发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又命令大理把辛穊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穊没有死罪,我不能接受这个命令。”隋文帝气得浑身发抖,说:“你想救辛穊,就没有你自己的命。”说着,喝令左右侍从把赵绰拉下殿去。赵绰面不改色,说:“陛下可以杀我,但是不该杀辛穊。”

       左右侍从真的把赵绰扭下朝堂,剥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准备处斩。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派人跟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隋文帝并不真想杀赵绰,磨蹭了一阵子,气也平了。他想赵绰能忠于执法,毕竟是有利于他的统治的,就把赵绰放了,过了一天,还派人慰问了赵绰。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勃然大怒,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赵绰不会不同意。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独孤皇后(独孤是姓)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隋文帝吸取陈后主亡国的教训,比较注意节俭,发现官吏有贪污奢侈的行为,都要严办,连他的儿子也不例外。皇子秦王杨俊背着他在外面造了华丽的宫室,他发觉了,马上撤了杨俊的爵位,把杨俊禁闭起来。

       大臣们说:“秦王没有什么大错误,不过是多花了点钱,造点房子,应该宽容他。”

       宰相杨素也认为对杨俊处理太重。隋文帝说:“我是一国之主,不单是几个孩子的父亲,只能依一个刑律办事。照你们这种说法,是不是还要为皇子另外制订一种刑律?”

       大臣们才没话说。隋文帝又发现太子杨勇生活奢侈,讲究排场,很不高兴,十分严厉地教训杨勇说:“自古以来,凡是喜欢奢侈的帝王,命运没有能够长得了的。你是太子,要特别注意节俭啊!”

       皇子晋王杨广比他两个兄弟狡猾,他摸到他父亲脾气,表面上装得特别朴素老实,骗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再加上杨素帮他说话。结果,隋文帝把杨勇废了,改立杨广为太子。直到他病重的时候,才发现杨广是个品质很坏的人。他想再召回杨勇,已经来不及。杨广害死了父亲,夺取皇位,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隋炀帝。

三、迁都洛阳

洛阳发现隋朝国家粮仓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继位,决定营建并迁都洛阳。遂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洛阳宫城建成后,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颁诏书,迁都洛阳,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是为洛阳宫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都城分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洛阳宫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独特布局,整齐划一、以里见方的棋盘状里坊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该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长期居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隋炀帝营造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隋唐大运河,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隋朝时洛阳由于水路畅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加之隋炀帝调迁全国大量商贾和百姓入住洛阳城,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隋唐大运河,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四、瓦岗军三大义军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由干各地起义队伍迅速发展,隋炀帝意识到隋王朝危在旦夕,便将注意力放到镇压农民起义上来。隋王朝逐渐加强了对起义军的镇压,但各路起义军经过持久的战斗,壮大了力量,也开始与它对抗,攻陷了很多郡县,消灭了大量的郡兵和府兵。

       在隋王朝集中力量进行镇压的情况下,少数最早的起义军受到挫折。起义军吸取分散作战易于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形成了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与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三大义军。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三月,瓦岗军围攻东都;六月,又大败隋军。隋炀帝派薛世雄率燕地精兵前去救援,于河间七里井被窦建德击败。起义军占领了河北、中原和江淮广大地区,隋王朝的残余势力被分割包围在长安、洛阳、太原、幽州、扬州等几个孤立的据点。至此,隋王朝已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上一条:南北朝
下一条:唐朝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