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全景>中国历史朝代

南北朝

发布时间:2017-05-14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东晋末年公元399年,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东晋王朝本已摇摇欲坠,经此打击,更有名无实了。起义军于411年被镇压,出身寒门的刘裕通过镇压起义军,逐步由北府兵的下级军官跻身高位,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418年,刘裕灭南燕、后秦之后,威权日盛,勒死了东晋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为帝,国号宋,刘裕就是宋武帝,定都建康。这是南朝的开始,从此开始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从刘裕称帝,至589年隋朝统一,南朝共历宋、齐、梁、陈四个连续更替的封建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与南朝对峙,史称北朝。从439年开始到581年隋朝建立,前后共历142年。北朝是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的,而北魏到535年分成东魏、西魏两部分时结束,此为北朝历史的主体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北魏的历史是北朝历史的最重要部分。

一、南朝的兴替

宋武帝刘裕

       东晋末年公元399年,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东晋王朝本已摇摇欲坠,经此打击,更有名无实了。起义军于411年被镇压,出身寒门的刘裕通过镇压起义军,逐步由北府兵的下级军官跻身高位,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418年,刘裕灭南燕、后秦之后,威权日盛,勒死了东晋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为帝,国号宋,刘裕就是宋武帝,定都建康。这是南朝的开始,从此开始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从刘裕称帝,至589年隋朝统一,南朝共历宋、齐、梁、陈四个连续更替的封建政权。

       刘宋在南朝四朝中势力最强盛,其疆域北至秦岭、黄河,与北魏邻接,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达到今云南,南与今越南横山、林邑接壤,东南抵海,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刘裕称帝后,重用提拔寒门士人执掌机要,用皇子为镇将,加强了中央集权。422年,刘裕逝世,太子义符继位,因失德被废。424年,三子义隆即位,年号元嘉,是为宋文帝。文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出现了“役宽务简、氓庶繁息”的元嘉之治。450年,面对北魏南侵,宋文帝派兵北伐,但出师不利,大败而还。经此一役,刘宋国力顿衰。文帝之后,皇室不断发生兄弟叔侄间骨肉相残的斗争。禁卫军将领萧道成乘皇族内乱之机,掌握了军政大权,杀后废帝,另立顺帝;479年,逼顺帝退位,自称皇帝。刘宋亡,共历8帝60年。

       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都建康,史称萧齐或南齐。482年,萧道成死,太子萧赜继立,为武帝。齐武帝设检籍官整顿户籍,因管理不严,地主与官吏乘机作弊,致使许多农民破产。485年,富阳人唐寓之率众起义,攻下钱唐后称帝,国号吴,不久被镇压。检籍也因此而停止。武帝之后宗室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残杀,10年间更换5个皇帝。末帝东昏侯,凶暴嗜杀,科敛无度。501年,萧道成族弟、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攻入都城,杀死东昏侯。齐亡,前后23年,历7帝。

       南齐雍州刺史萧衍于502年称帝,国号梁,都建康,史称萧梁。梁武帝在位47年,重用士族,保障了他们的特权,同时也满足了寒门的参政愿望。武帝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大力提倡佛教,广建佛寺,并3次到同泰寺作和尚,让群臣用4亿钱赎出。是时,全国各地佛寺林立,整个萧梁犹如一个大寺庙,掌门和尚就是皇帝自己。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与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攻进建康,俘杀萧衍。552年,大都督王僧辩和高要太守陈霸先联合攻下建康,侯景被杀。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萧梁灭亡,共历4帝56年。

       陈霸先代梁自立,国号陈,定都建康。陈为南朝疆域最小的朝代,仅控制了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长地带。后主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终于在589年被北朝隋军攻破都城,沦为俘虏。陈亡,南朝到此结束。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治者多荒淫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相互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内讧不止。南朝覆灭势所必然。“玉树歌残王气终”,形象地说明了南朝在逸乐之中的消亡。

二、江湛在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在哥哥即位不久曾一度辉煌。他几乎总揽了朝中大权,威势无比,并且掌握着选拔地方官员的权力。于是,举国上下,怀着做官梦的,纷纷前来拜访他,送钱送礼,走后门之风顿时嚣然尘上。他的门前,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时间一长,刘义康便就奇思异想,认为接替哥哥做皇上的就是自己,天下许多人也这样认为。于是,奉承巴结刘义康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反感和高度警惕。刘义康无疑成为他的一个严重威胁,刘义隆便时刻等待时机除掉刘义康。

       当时,江湛在刘义康手下做主簿(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官)。如果刘义康以后真能当上皇帝,那江湛也可以弄个尚书之类的要职当当。但是他看出了刘义康野心勃勃,锋芒毕露,以后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当人们都急相攀附刘义康“高枝”,想展翅飞翔,求升官发财时,他却急流勇退,反而从刘义康的身边离开,要求到武陵去当一名不起眼的小官。

       刘义康一开始不想放江湛走,但在他一再恳求下,最后只好答应了他。由此,刘义康开始对江湛产生了反感情绪。

       武陵在江州境内,属江州刺史管辖。当时檀道济是江州的刺史。他看到江湛有一个女儿,貌若天仙,才华出众,便想和江湛结为儿女亲家。

       在当时,檀道济还是个实权人物,谁要是能攀上他,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又很荣耀的事情。檀道济也很自信,以为江湛攀上自己这个亲家,是求之不得的,不会不答应。但是,善于深思远虑的江湛早就看出来檀道济不会长久的,所以断然拒绝了这门婚事。即使有人劝说他,檀道济是他的顶头上司,惹不起的,可他毫不改变自己的主意。

       江湛拒绝了檀道济提出的婚事,使檀道济有点下不了台,而且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提出,就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但是求婚的事情总不便来硬的,于是拜托了刘义康说媒。

       刘义康觉得这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便一口答应了。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江湛,以为会马到成功。谁知道,江湛见是刘义康的媒人,拒绝之辞更加坚决,根本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刘义康非常生气,对江湛更为不满,不少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江湛自己却若无其事,心里暗自高兴。

       时间不久,檀道济和刘义康相继被杀,以前巴结讨好他们的人也受到牵连,不杀即贬,下场都很悲惨。而江湛却我行我素,相安无恙。

三、北朝兴替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与南朝对峙,史称北朝。从439年开始到581年隋朝建立,前后共历142年。

       北朝是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的,而北魏到535年分成东魏、西魏两部分时结束,此为北朝历史的主体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北魏的历史是北朝历史的最重要部分。

       淝水之战后前秦苻坚政权失去统一北方的实力,随之而来的是割据政权林立,有西秦、后秦、西燕、后燕、南燕、北燕、夏等。北魏是鲜卑贵族拓跋珪于386年建立的。北魏建国后,积极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拓跋部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北魏建台省,置百官,在汉族地区建宗主督护制,由汉族地主督护地方。后来北魏国势日渐强盛,不断吞并、灭亡他国。至439年,拓跋焘灭北凉后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对峙。为缓和统一带来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元宏,471年至499年在位。他在位期间,由于祖母冯太后的支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土地分为露田和桑田两种:露田种植谷物,不准买卖,死后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可以买卖,不必交还;奴婢受田与良人同。486年,废除按户等征收租调的“九品混通”制,实行新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或布一匹,粟二石;同时在地方建立三长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以代替原有的宗主督护制。与这些改革措施配合,孝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他于493年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任用王肃改官制,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一如魏晋南朝的制度;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衣,改穿汉服;禁鲜卑语,以汉语为唯一通用语言;改鲜卑复姓为音近单音汉姓,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因此而姓元名宏;定族姓等级,建立门阀制度;鼓励与汉人通婚,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归葬祖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汉化政策,使北魏社会各方面都大进一步,使鲜卑贵族和汉族豪门世家结合起来,共同维护北魏政权。孝文帝时期成为北魏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整个北朝历史的鼎盛时期。

       孝文帝死后,统治者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北魏由盛转衰,农民起义不断。其中尤以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对北魏政权的打击最大。532年,晋州刺史高欢废元朗及节闵帝,而立平阳王元修为孝武帝。534年,元修不甘充当傀儡,逃奔关中守将宇文泰。高欢另立清河王元亶之子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元修,另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北魏分东西至终,共历14帝149年。

       东魏政权实际上由高欢控制,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这个由鲜卑贵族与汉族世家构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高欢死后,其子高澄仍继续掌握着东魏的政权。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于550年废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仍建都于邺,史称北齐。西魏政权则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宇文泰在苏绰等辅助下,励行政治改革,先后建立了租赋预算和户籍制度,颁布以均赋役、擢贤良、尽地力等为内容的“六条诏书”,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还建立府兵制度。西魏在宇文泰的治理下,国力明显强于东魏。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秉政。557年,宇文觉废西魏,自立为帝,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在武帝宇文邕治理期间,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增强。与此同时,北齐政治昏暗日甚一日,后期的一些君主尤其荒淫残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577年被北周所灭。至此,中国北方再度由北周统一。

       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宇文贇(宣帝)、宇文阐(静帝)相继立,朝政日非。581年,受命辅助幼主的大臣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至此北朝历史结束。隋逐步统一了全国,正应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

四、昭明太子对文学的贡献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被立为太子,死后谥号为“昭明”,史称昭明太子。他从小喜欢读书。他三岁启蒙,五岁已经念完五经。以后又博览群书,多方涉猎。他在个人品质上也堪称完美。

       萧统从不浪费时间,据他自己讲,“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因此,只活了三十岁的萧统却著述等身。他的《文集》是二十卷,撰写的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二卷,五言诗之善者为《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以上诸书大多散佚了,现存的《昭明太子文集》乃后人所辑,流传下来并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选集。中国文章选集,亦称总集。在《诗经》、《楚辞》这类诗辞总集之外,西晋杜预的《善文》、挚虞的《文章流别》和东晋初年李充的《翰林论》当属年代最早。然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编者序论的断篇残简,原书早已荡然无存了。流传到现在还是完整不损的总集,最早的一种即萧统的这部《文选》了。

       萧统在《文选序》里集中地阐述了编纂《文选》动机。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的表露,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都在变化着,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变化。后世对前世,虽然有发展,但也需继承。文学宝库中的古代遗产数量极大,而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所以要“集其精英”,选些好文章,供后人品味欣赏,学习借鉴。

       萧统编选的原则是,先以体分,然后体中分类,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他的理论根据、分类标准、编排次序,大体是正确的,符合科学精神,态度也比较客观。在编选时,他断然将文学创作与哲学论著、历史记述区别出来。萧统以经学为神圣之作,故不妄加剪截;子书以说明哲学观点为主,不把作文章当目的;史书以纪事为务,和文学作品也不是一回事。所以《文选》将他们排除在外。但有辞藻的论赞和有文采的序,则选录一些,聊备一格。萧统给予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以高度评价。认为他品德高尚,公而忘私,深思远虑,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是用心血写成的,《离骚》一出,遂开创一代文风。

      《文选》用三十卷的篇幅,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品。不仅保存了不少濒于失传的作品,也给后人以文章典范。这部《文选》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唐人李善说,此书一出,“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文选》之后,模仿选文者很多,终于形成了“选学”一宗。作为选学泰斗的昭明太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

五、南北朝艺术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避邪,由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上一条:东晋
下一条:隋朝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