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全景>中国历史朝代

秦统天下

发布时间:2017-05-14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像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朝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实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等封建官僚群,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使全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高度统一。

一、书同文车同轨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政令。政令内容包括统一文字和语言,统一车轨的轨距,统一道德与规范,还有统一度量衡等相关举措。

       关于这个大型改革运动,在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是首例,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先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内容比较具体,包括规定官方语言,废除不成熟的生僻语言文字,规定固定宽度的车轨距离,规定统一的伦理道德等。

       其实关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最重要的贡献是“标准化”的萌芽。“标准化”这个概念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涉及政治、文化、货币、度量、制造、科学等等各个领域。

       而“标准化”最开始就是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开始的。当然在秦朝还没有出现“标准化”这个词,更多是“官文”、“官道”、“官辙”等词,对于日常语文、交通工具、货币作了统一的规定,方便交流,其实秦始皇这次改革中还有很多“标准化”的政令,如军队,秦奉行的法家思想,挣军功得爵位,所以秦的军队也有一套标准的晋升制度,很多方法甚至沿用至今;再如基建,秦朝时候,奴隶数量开始减少,奴隶演变为平民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屋,秦朝对于房屋建设标准也有统一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沿河、沿道修建,房屋大都整齐划一,并排有序。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改革运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统一文字

       秦在统一文字的同时,为了清除割据势力,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一方面除壁垒,建川防,另一方面修治驰道,统一车轨。

       秦修驰道的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即“车同轨”,以保证车辆的畅通无阻。秦通过建立庞大的交通网络,使广大地区,除青海、新疆外,都纳入统一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在“书同文,车同轨”的同时,秦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确认了土地的私有关系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使秦消除了战国时诸侯割据所造成的后遗症,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体制,同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整个中国以后2000年的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也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小姐,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偏巧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垂姜女美色,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

       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三天,都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早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三、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为推行封建中央集权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引起一些大臣的非议。后来不同政治主张的争论愈演愈烈,终于发展成公开的斗争,最终导致震惊全国的焚书坑儒事件。

       这一事件,导源于政治体制问题上的争论。国家统一之初,围绕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朝廷中发生了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将诸子分封于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秦的统治。廷尉李斯却坚决反对,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造成的恶果,只有废分封,才能免除祸乱。后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但分歧一直未能消除。事隔几年之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学宫举行宫廷宴会,仆射周青臣盛赞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威德前无古人。博士淳于越指责周青臣“面谀”,并且又提出恢复分封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反驳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不同,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如不加以禁止,必将结成反对的派别,削弱皇帝的威权。他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李斯的建议包括:一、除《秦记》、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书外,其余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一律限30日内交官烧毁,逾期不烧即处以黥刑,罚筑城四年之苦役;二、凡议论《诗》、《书》的弃市,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举的,与犯禁同罪;三、严禁私学,愿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后的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天的时间,秦以前的许多典籍,化为灰烬。

       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定法家于“一尊”。在“定一尊”的口号下,各种学派的言论被禁止,百家思想受到禁锢。这种以焚书为手段的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浩劫,使长期积累的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秦始皇焚书的结果,引起士人的诸多不满,因而又演化成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公元前211年,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唯恐骗术败露反遭杀身之祸,便私下攻击秦始皇“贪于权势”,“专任狱吏”,骄横残暴,而且还双双逃亡。始皇闻讯,以方士行骗诽谤、“为妖言以乱黔首”为名,下令追查,共逮捕460人,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四、揭竿而起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却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重重灾难,使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以陈胜、吴广为首不甘被压迫的人们,揭竿而起,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农民起义的大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当时压在农民头上的是田租和口赋,徭役和兵役等沉重的负担。秦始皇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负担更重,加上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又大兴土木,大规模地征发徭役。秦统一六国后,在渭水南岸修建阿房宫,在骊山修造始皇陵,其工程规模之大、耗费之多史无前例。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壮劳动力被征发从事劳役,人们劳役比以前高出20倍,男子征发光了,就征发女子运送物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同时,大兴土木又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加重了人们负担。秦始皇在位时,曾五次大规模地巡游全国,每次出巡都随带众多的文武官员及庞大的车马仪仗,沿途民众苦于供给。公元前210年,乐此不疲的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其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之主,其残暴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整日沉湎于酒色,横征暴敛,还实行苛刻的刑法,动辄“族株”、“连坐”。酝酿已久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秦政府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民900人去戍守渔阳。行至蕲县大泽乡,天降大雨,延误了到达日期。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在这生死关头,同在被征之列的陈胜、吴广铤而走险。他们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方法制造舆论,然后杀秦尉,发动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燃起了农民革命之烽火。“天下云集响应”,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起义军攻占了大泽乡后,接着攻克蕲县城,陈胜派葛婴率兵攻蕲以东地区,主力则西进克铚、酂、谯等地。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踊跃参加,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很快攻下陈县,陈胜在此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接着起义军以陈为中心,向秦朝发动了总进攻。当时义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吴广率领进攻荣阳,以便打通通往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阳;一路由宋留率领,迂回南阳叩武关。陈胜同时派人向各地联合其他起义力量,配合主力进攻。起义军势如破竹。秦二世惊慌万分,急命章邯率30万大军向义军反扑。周文由于孤军深入,兵败自杀,章邯向荥阳反扑。不久吴广又被部将所杀。陈胜亲率大军抵抗,不幸被车夫庄贾所害。陈胜死后,义军群龙无首,陈胜、吴广虽然牺牲,但他们点燃的反秦斗争的烈火并未熄灭,相反很快就燃遍全国。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军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建立汉朝。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前后虽然只有六个月的时间,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奋臂为天下倡导”的首创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号召,“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思想,“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革命气魄,鼓舞着后世人们的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上一条:春秋战国
下一条:汉朝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