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历史全景>中国历史朝代

殷商盛象

发布时间:2017-05-14

       

商汤像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先商是一个农业部落,其农业在夏代前期就已有一定的发展,对水利灌溉技术很早就重视。商的始祖契曾参加禹领导的治水工程,是善于治水的人物。至契的六世孙冥时,夏朝任命他为水官,负责农田水利。他曾被派去领导治河,最后死在治河工程中,史载冥“勤其官事,死于水中”。商人给他举行了郊祭,把他看作是仅次于契的先公。商族的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商的多次迁都大概与畜牧业的发展也有关。商人善于饲养牛、马等大牲畜。随着畜牧业发展,商人掌握了役使畜力的方法,相土时已学会乘马,到王亥时又掌握了“服牛”技术。由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需要,产生了商朝的历法。商的先公们以日干作名字,如上甲微、报乙等。历法的出现,又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族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对外掠夺战争又加强了首领的权力。在上甲微后,商族的首领逐渐国王化,而部落组织也逐渐向国家政权转化。正当商族在东方崛起时,夏王朝却日益走向腐朽衰败。夏的最后一个王桀在位时,更是残暴无比,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契的14世孙成汤乘机起兵伐夏,夏亡。成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从此,我国奴隶制进入发展时期。

一、伊尹辅政

       伊尹,出生在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阳附近),在他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了有莘国做奴隶。

       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是一位治国名臣,辅佐商汤王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要求官吏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必须作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二、姜太公

       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太公是齐国的创建者,周文王图商、武王克殷的主谋、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齐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均尊崇其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三、卜辞和商朝的祭祀文化

殷商卜辞

       占卜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为后来商周时期盛行的占卜之风打下了基础。到商代,以兆象判断吉凶的占卜活动非常盛行,奴隶主充分利用这一宗教手法,几乎达到了凡事都问卜的程度。这时,除使用骨卜以外,还有龟卜,卜辞刻在龟甲上,它成了我们今天探究殷商文化的主要依据。

       殷商时代的人们利用甲骨占卜吉凶,在甲、骨面上刻写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发现于1898年,字的结构不仅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而且有了形声字和假借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卜辞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是研究殷商历史的宝贵史料。

       从甲骨文中最能看出殷商时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卜以决疑”。商王处理“国之大事”、个人行止,往往用卜决疑,即通过占卜来指导一切活动。占卜时,把整治好的甲骨拿来,施灼呈兆,判断吉凶,然后把所问之事刻在甲骨上,这就完成了占卜过程。所卜之事,大致说来,总不外如何对付天灾、人事等,主要包括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收成、田猎、行旅、灾祸、福佑、奴隶逃亡等。所卜之事并不置之脑后,过了若干天后,如所问之事在现实生活中幸而言中,或与所希望的大相径庭,都要刻记在甲骨的有关卜辞之后,这就是所谓“验辞”。

       占卜时所用的甲骨被古人看作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特别是龟甲,更被认为是有灵的。一般在占卜祭祀一类问题时多用龟卜,在占卜其他事时多用骨卜。甲骨占卜原来只用以决疑,但既能决疑,则必有神灵。神灵在何处呢?古人认为就在占卜之具上。龟甲出之于龟,古人认为,“龟千岁而灵”。这样讲有点表面化,郭沫若先生认为,当时人认为决定卜之吉凶的,不是龟甲兽骨,而是“天”。他说:“殷人之所以要卜,是嫌自己的力量微薄,不能判定一件行事的吉凶,要仰求比自己更伟大的一种力量来做顾问,……这顾问是谁呢?据《周书》的《大诰》上看来,我们知道是‘天'。”“天”通过龟甲兽骨来预告人们的吉凶,因而卜辞就是“天意”的记录了。

       总之,宗教观念在商代是占统治地位的,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占卜成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占卜问事、崇神敬祖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占卜成风和天治主义文化是殷商社会的最大特征。

四、武王灭商

       文王为剪商大事作好了准备,但未来得及完成灭商的任务,便于迁都丰邑的第二年死去。其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完成了文王的未竟事业,结束了商朝600年的统治,成为西周的开国之君。武王继位后,任命吕尚为“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命召公、毕公等为助手。为了便于指挥东进,他把都城从丰迁到镐。他联合西方和西南方各诸侯国,组成反商联盟,打起“共行罚”的旗帜。这时的商王朝内外交困,已处于分崩离析、岌岌可危的境地。由周代商王天下的形势已经形成,周武王看准这种时机,发动了伐纣的战争。

       武王九年,周会诸侯于孟津。武王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誓师伐纣,众多诸侯都听从周指挥。武王十一年,周武王亲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7000人,加上各地诸侯军旅,从孟津渡河,向东进军,于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到达殷郊牧野。大战前武王又举行了誓师仪式。商纣王仓皇出兵应战,士兵在阵前起义,商王走投无路,登鹿台自焚而死,商亡。武王又分兵四路出击,基本上控制了商王朝的统治地区后,即班师回镐京。于是周王朝正式建立。

上一条:夏朝
下一条:西周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