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秦汉文学

四、史传文学

发布时间:2017-05-14

概述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中国史传文学总体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先秦的传记萌动、两汉的古典辉煌、唐宋的史传嬗变和杂传繁荣、明清的传记趣味转向和现代传记内容形式的革新几个阶段。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虞夏、周朝时,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至西汉,其父司马谈又做了国家的太史。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指》,评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的学术,论其优劣,尤为推崇道家。作为史官,司马谈有写作历史的强烈愿望,最终未能如愿,而去世。

       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司马迁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陶。“年十岁则诵古文”,习《左传》、《国语》等史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质和坚定的著史志向。出仕后,又曾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请教《尚书》,向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做太史令后,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得以遍览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献史料。“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也令司马迁感到自豪。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去世之前把修史的重担放在了司马迁的身上,由深厚的家族荣誉感激发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支柱。后来他虽遭受腐刑,却能忍受羞辱与痛苦生活下去,著史是一个主要的精神力量。

       大约在55岁那年,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之前的史学著作,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它们记载的人物,多是在政治、军事、外交或者名望上显赫的人物,《史记》则除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大臣贵族、官吏佞幸之外,也把学者、医生、农民、商人、隐士、刺客,甚至倡优、卜者、方士、星相等各类人物,都写入正史传记,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表现的范围。

      在写人叙事的艺术上,《史记》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善于剪裁安排。《史记》写人善于运用“互见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只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而其他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放到别的传记里去描述。如《高祖本纪》重点描绘出刘邦的知人善任和雄才大略,其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萧相国世家》写出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险残忍。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发出了自己关于人生的感慨,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同样一件小事,写出了项羽的率直鲁莽和刘邦的老谋深算。

       三是善于通过场景塑造人物,让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开始,项羽剑拔弩张,气势夺人,而刘邦战战兢兢,卑言恭行,加上项伯的调和,终于取得了项羽的信任。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范增屡次暗示,让项羽杀掉刘邦,令刘邦一方心惊胆战。范增又叫项庄舞剑助酒,伺机杀死刘邦。形势急迫,张良赶快去叫樊哙进来,使千钧一发的局势得以缓解。最终使刘邦借机逃脱。在这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是善用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陈涉世家》写陈涉辍耕慨叹,《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等等,都十分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精神风貌的某些特征。

2、班固和《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诵读诗赋,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父亲班彪死后,班固继续父亲的事业著作历史。有人上书汉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为其辩白,明帝读了班固的草稿,非常赞许,召班固为兰台令史。不久,擢升班固为郎,典校秘书,并诏令他继续修史。从明帝永平中受诏著史,到章帝建初中,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内容。

       其“八表”和《天文志》,后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而成。和帝永元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军败,班固受牵连,下狱死,卒年六十一岁。著作除了《汉书》之外、还有《白虎通德论》,政论、诗、赋、诔、颂等四十一篇。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是正统史传文的典范。从文学角度来看,《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例如:《苏武传》李陵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的一段文字,李陵联系自己的身世及汉朝现状设言:“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他说: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这段叙写,表现各自的思想品格和深层心态,非常细腻传神。

3、《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东汉时期,除《汉书》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杂史类的历史散文,以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最为著名。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它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其中穿插了伍子胥渡江遇渔父、乞食击绵女以及死后显灵等传说故事和荒诞情节。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纯钧

——选自《越绝书》

       纯均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醒了过来,心情非常舒畅。饮了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烛。

       薛烛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薛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大师。不大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来了。宾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后,就带着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践酷爱刀剑,这个露台高达数丈,气势舒张,光线充沛,专门用来看剑赏刀。落座之后,勾剑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入他的法眼,于是,勾践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

       哪知,薛烛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随便地说了一句:“这两把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勾践颇感意外,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一把宝剑来到台下。薛烛感到好笑,问道:“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勾践对薛烛的态度有一丝不快,他没好气地吐出了两个字:“纯均”。只听见“咣啷”一声,薛烛从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凝住、呆滞。好大一会儿,才突然惊醒,只见他脚尖点地几个纵跃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阳光浑然一体像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断崖崇高而巍峨……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钧吗?!”   

       勾践点了点头:是,他得意地接着说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做作地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为什么?你说说道理。”薛烛激动地大声对道:“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勾践满意地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把它珍藏吧。”

上一条:三、 汉代辞赋
下一条:五、诗歌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