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制度全景>古代姓名与称谓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发布时间:2017-05-14

三  古代的避讳制度

       “原来”一词在明王朝以前写作“元来”,晚唐诗人章碣《焚书坑》诗后两句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代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中有“但诬奏传播万里,而元来按发之事,未能暴白天下”,其中的“元”字含义为起初、本来。《说文解字》中“原”字的解释为“高平曰原”,显然与“元来”的“元”字含义相去甚远。

        “元来”一词为啥到了明朝被改成“原来”呢?因为“元来”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所以“元来”就被活活改成了“原来”朱皇帝为啥忌讳“元来”呢?原来,明军虽然灭掉了元朝,可是同元朝军队打了小半辈子交道的朱皇帝,十分害怕元朝军队卷土重来,眼珠子里头哪还能容得下“元来”二字呢?老百姓嘴里头的发音灭不掉,那就只好把文字灭掉,凡官方文书统统易“元”为“原”,从此“元来”就成了“原来”。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是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避讳发明于周代,完备于秦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各朝,又以宋代最为时兴。

    避讳的对象

       一、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为“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不避“瑭”)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

        3.改官名。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上一条:字号
下一条:姓氏的趣闻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