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服饰

第八章 宋代服饰

发布时间:2017-05-14

       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是服饰史发展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修身适体。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对襟的一种服饰。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种类

1、官服

皇族服饰

       通天冠服  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袆 衣  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诸臣服饰

       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宋代官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帝王百官穿着形制繁杂的朝服,披披挂挂,冬天尚可,夏日闷热。“据说,宋代有一个丞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点闷死在朝廷大殿里。因发生此事,宋代一度规定, 容许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见。”

       官吏也戴头巾,其中,依人名命名而论,有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东坡巾原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有人曾这样描写:“麻衣纸扇趿两屐,头戴一幅东坡巾。”这是个典型的宋代文人的形象。

佩带

       宋代官吏佩“带”,以质地不同区分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佩玉带,大臣佩金带,还有银、犀、铜、铁之类,各有等差。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神宗下诏: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宰相、观文殿大学士等,佩金球文方团带,佩鱼。所谓佩鱼,就是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制成的鱼,作为饰物。宋代规定,着紫衣者(高级官吏)带金鱼,着绯衣者(中级官吏)带银鱼,都系在带上而垂于后。京朝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衣者,也佩带。亲王武官、内职将校都不佩。

2、民服

       宋代的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各种身份的人,从官宦、商贩、医生、农民、车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艺人……在服饰上都有区别。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较齐整的,也有较随意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习俗。

       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此外还有凉衫、紫衫、毛衫、葛衫、襕衫、鹤氅等。由于凉衫浅白,又多用于吊丧。宋孝宗薨,即令群臣服凉衫赴丧。鹤氅,较为宽大,披在外面。苏东坡诗句“试看披鹤氅”,即是形容宋代文人、山野人士的衣着。

       在宋代,男女均着背子。其质地区别极大,男子穿背子的有皇帝、官吏、仪卫、士人、商贾。女子穿背子的有后、妃、家居妇女、歌乐女子等。

       宋代的背子是长袖、长衣身、腋不开衩,即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缝合的服装样式。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作装饰,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不忘传统”。由于侍女经常穿着这种衣服侍立于主人的背后,因此得名“背子”。

3、女服

       宋代后妃有袆衣、朱衣、礼衣、鞠衣。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后妃的常服,通常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袆衣:深青质,织成五彩翟纹,内衬素纱中单。中单领绣以黑白黼文,以朱色罗縠缘袖、边。蔽膝色随裳。大带色随衣,外侧加滚边,上用朱锦,下用绿锦滚之。带结用素组,革带用青色,系以白玉双佩。

       朱衣:绯罗质,加蔽膝,佩革带、大带、绶,金饰履,履随衣色。礼衣,12钿,通用杂色,加双佩小绶。鞠衣,黄罗质,蔽膝,大带、革带及舄随衣色。袆衣用于受册,朝谒、朝会等。朱衣用于朝谒圣容等。礼衣为宴见宾客之服。鞠衣为亲蚕之服。

       宋襦裙  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4、女妆

发 髻

       宋代女子流行高发髻。髻的名目很多,有龙蕊髻、芭蕉髻、朝天髻、大盘髻等。少女一般梳双环髻,是将头发梳成中空的环形,垂于耳旁。人们在梳妆时常在头发中加添假发,或直接装假髻,髻的周围多环以绿翠、扎以彩缯、间以玉钗或用丝网固定。

       为了使发髻更加光彩夺目,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多种花鸟、簪钗、梳篦插在髻上。有的喜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髻上。有的冠上插花,用漆纱、金、银、玉制成高冠,冠插白角长梳,左右两侧插花,把一年四季名花同时嵌在冠上,称之为“一年景”。

       宋代妇女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什么装戴什么花形成了一系列模式。例如,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有的宫女,上着紫衫,下穿桔红长裙,头簪紫花。逢年过节,妇女们都特意打扮一番。

       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到:“元夕(正月十五日夜)节物(应时节的景物),妇女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月下所宜也。”闹蛾是妇女一种头饰,用乌金纸剪成蝶形,以朱粉点染。玉梅是用白绢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纸或绢制成的迎春花枝。

妆容配饰

       有一种额饰叫“梅花妆”。“据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时,忽然梅花落在她的额上,仕女们觉得非常美丽,争相效仿,在额上画梅, 于是‘梅花妆’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很盛行。

       宋代妇女讲究眉式,佩戴耳环。不论皇后还是宫女,常把眉画成宽阔的月形,然后在月眉的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向外散开,别有风韵。宋代妇女的耳环,有的用金丝打制成“S”型,一端作尖状,一端成薄片,在薄片上浮雕花卉。有的由两个金片合成,金片上压印着繁缛的纹饰,中间为两个对称瓜果,上下枝叶蔓延,穿耳金丝呈枝杆状,与金片纹饰浑然一体。

       宋代妇女佩带香囊。青年男女离别时,女方常以香囊相赠,留作纪念。有的用素罗制成,绣有鸳鸯莲花,背面平纹素纱,沿口用双股褐色线编成花穗作为装饰。

       宋代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要戴盖头。盖头有好几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用一块帛缝成个风兜, 套在头上露出面孔,多余部分披在背后。有的将布帛裁成条状,由前搭后,只蒙盖脸部及胪后,耳鬓部分显露在外。

       还有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女方用它遮面。“据《梦粱录》记载,成亲前三天,男方要向女方赠送一块催妆盖头。是美人,还是丑女,揭开盖头才见分晓。”

5、戎服

       宋代军队平时防卫巡逻或作战,常着战袄、战袍。袍和袄只是长短有别,均为紧身窄袖的便捷装束。

       宋代的胄甲,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变化。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

       官兵作战时通常要穿铠甲。铠甲表面缀有金属薄片,用来保护身体。

6、褙子

       宋代褙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褙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7、大袖

       宋代大袖——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可拖地,领、衣襟往往镶有花边。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