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服饰

第四章 商周服饰

发布时间:2017-05-14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1、衣冠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商代妇女的发式多上耸而向后倾,上面插有发笄。这种发笄,大多是用兽骨做的,也有用竹木、象牙或宝玉等制成的。笄的上端,大都刻有鸡、鸟、鸳鸯与几何图案。据文献记载,这种笄男子同样可以用来簪发,并可因质地优劣而区分人的尊卑贵贱。

       商代贵族的服饰颇为考究。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中,有一个头戴卷筒式巾帽,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子。他将长长的辫发盘在头顶,戴一顶饰有圆箍形饰物的冠帽,身着布满云形花纹的交领衣服,腰里系着一条宽宽的带子,带子上端压在衣领的下部,衣长过膝,下身着裳。腹下还佩有一块上窄下宽的斧形饰物,类似后世的“蔽膝”,脚上穿着一双颇像一条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形象。

2、礼服

       到了周代,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冠服制度也逐渐完善,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帝王百官的礼服

       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帝王和百官都必须身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和纁裳等组成,合称冕服。

       冕冠又分为大裘(羔裘)冕、衮(gǔn)冕、鷩(bì)冕、毳(cuì)冕、希冕、玄冕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大裘冕是帝王祭天的礼服;衮冕是帝王祭祀先王的礼服;鷩冕是帝王和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所着礼服;毳冕是帝王和贵族遥祀山川的礼服;希冕,又作“絺冕”,为用于祭祀社稷的礼服;玄冕则专用于小型的祭祀活动。

       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不同,有等级的区别。如帝王冕服的玄衣,是用黑色材料做成的上衣,纁裳是用浅红色材料做成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 

       日、月、星辰,表示天子照临天下,像日、月、星辰那样光耀;山,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龙,象征人君善于应机变化;华虫,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一种礼器),表示人主威猛而有智慧;藻,表示洁净,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表示王者率领百姓归顺天命的意思;粉米,象征人君有济养众生之德;黼,画作斧形,表示王者善于决断的意思;黻,是相背的形象,表示王者善于明辨是非曲直,等等。总之,这一切都隐含有规劝人君的意思在内,同时也标榜君德的至高无上。

       上图为十二章纹样特写,从左至右第一排为山、月、藻;第二排为黻、星、黼;第三排为华虫、宗彝、龙;第四排为火、日、粉米。

       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则视其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大体与冕旒的数目相应。如冠用九旒,则冕服用七章;冠用七旒,冕服则用五章,等等。另外,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足着赤舄絇履。在其他场合则要穿白色或黑色的舄。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章纹多少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类推。

       冕服还有一些附件:一是“芾”,即蔽膝,系在革带上面,垂至膝前,象征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带”,用皮革制成,用来系带和绶;三是“大带”(又称绦带),用丝织成,用来束腰,下垂部分叫“绅”。后世因此而称有地位的人为“绅士”。此外还有“佩绶”和舄等。到清朝,冕服制度被废止。

皇后的礼服

       王后的服饰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袆衣、褕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等六种,都属于连衣裳。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据说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专一。

       袆衣、褕翟、阙翟:是王后伴随帝王参加各种祭祀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均画有翟(长尾雉鸡)形图案作为装饰,但颜色有玄、青、赤之别。

       鞠衣:是王后在养蚕季节到来时,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黄绿色(如初生桑叶之色)礼服。   

       展衣:又名襢衣,是王后礼见帝王、宴见宾客时所穿白色礼服。

       褖(tuàn)衣: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着这些服装时,为显示它们各自的色彩,还要衬以素纱。

       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以“副”(像汉代的假髻步摇)为首服,足着黑舄。至于其他贵妇的服饰,也订有具体制度,严格体现着等级差别。

3、常服

       周代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衣袖有大小两种式样,衣领一般用矩领。衣长大多到膝盖。在衣领和袖子边缘,有不同的花纹图案。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原色),裳用间色(即两个以上正色调配而成的多次色)。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在腰间系带。腰带仍然有两种:一种是用丝织物制成的大带(绅带)。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鞶(pán)革(或称鞶带),作系鞸或悬挂佩饰之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胡服的日渐流行,革带用途更为广泛,形制也愈益精巧。带上镶嵌着许多金银珠宝,带两端也用带钩联结起来,成为“钩络带”。由于它结扎方便,逐渐取代了绅带。

       这个时期的衣服样式主要有四种:直裾单衣、曲裾深衣、襦裙、胡服。周代王公贵族所着衣裳,一般都是用优质的丝绸制作的。贫民百姓所穿则多为以兽毛或葛麻搓捻成线编织而成的褐衣。

       佩玉为饰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时尚,并以玉的色泽来区分身份和等级。有所谓“天子佩白玉,公侯佩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ruǎn)玟”之别。玉佩除单独使用者外,还有组佩。即将若干件不同造型的玉佩用彩线穿组成串系挂在腰间。而在组佩中,最为贵重的是用于祭祀等重大场合的大佩(具体形制说法不一)。挂上大佩,行走起来,由于玉器的相互碰撞,会发出悦耳的铿锵声响。人们用此来节制步履的缓急,以体现对礼俗的尊重。这就是古人所乐道的“鸣玉而行”。此外,当时人们还常在腰侧佩挂刀、削、镜、巾帨、印章等实用物品(称为“事佩”)。

5、戎服

       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人们基于长年征战攻伐经验的积累,发明了专门用于护体的服装,这就是戎服。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用于保护头部的叫胄,又称首铠、兜鍪、头盔、头鍪,用于保护身体的叫甲(有肩甲、胸甲、臂甲等)。

       周代以前,士兵的战甲多用犀牛、鲨鱼等动物的皮革制成,上面绘有彩色图案。周代除沿用皮甲外,已出现“练甲”和“铁甲”。练甲产生稍早,多用缣帛夹厚棉制成,属于布甲一类;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因为它颜色黑,又称“玄甲”。它的前身是青铜甲(一种简单的胸甲。甲的四周有孔,可以钉缀在皮甲或布甲之上,与之配合使用)。

       当时人们已知道用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甲片,穿组连缀成甲衣,以便于四肢活动,有效地抵御敌人的攻击。也有在甲外身披外衣(名“衷甲”)的。兜鍪有几种形制。有用小块铁片编缀成一顶圆帽的,有用青铜浇铸成各种兽面形状的,等等。有的还在铜盔顶端竖起一根铜管,用来插鹖尾、鸟翎等饰物。它们表面都经过打磨,比较光滑,但里面多粗糙不平。因此,头戴兜鍪必先裹上头巾。古代礼俗,在战场上,士兵见长官时要“免胄”,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敬。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