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服饰

第一章 上古的头衣

发布时间:2017-05-14

       我们之所以沿用“头衣”这个古代的说法,而不说“帽子”,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字。直至秦汉时期,头衣还没定名为帽。

       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因为元本指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晋大夫)]免冑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仪礼·士冠礼》:“令月(好月份)吉日始加元服。”郑玄注:“元,首也。”《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头衣,元服,都是统称。细分起来,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

1、 冠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biàn)帻四种。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它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当时的冠主要是为把头发缚住,其次是起装饰的作用,至于发冠的样式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官职、身份和等级,或通过不同的冠帽来表达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仪式。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之后,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该戴冠而不冠,是“非礼”的。《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马援未做官时,侍奉他的寡嫂,从来都是“不冠不入庐”。皇帝礼敬大臣也是如此。西汉武帝时,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奏事,正巧武帝没有戴冠,武帝看见汲黯进来,急忙躲入帷中。此后,凡形容皇帝在礼节上敬重大臣,都用“不冠不见黯”称之。

冠的部件

       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髻),用纚(xǐ)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簪。

       笄、簪是根细长的钎子,一头锐、一头钝,一般是用竹子做的。笄与簪略有区别,大致是簪的一端有华丽的饰物,所以从汉代起,簪多为妇女使用。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两旁缀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以便把冠圈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叫缨。

男子不戴帽的人群

       古代男子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平民和异族人。平民不戴冠,只能戴巾。留全发、戴冠,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因此异族人也不戴冠。

       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即剃去头发。古人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是不可轻易使之受到损伤的。因此,髡刑对于古人来说,也是很重的刑罚。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所以自然也就不用头衣了。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有些文学作品中就用“苍头”来称代奴隶。

相关成语

白面儒冠  褒衣危冠  暴衣露冠  被发缨冠  超今冠古  冲冠发怒  冲冠怒发  冲冠眦裂  弹冠结绶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衿  弹冠振衣  倒冠落佩  倒冠落佩  遁迹黄冠  峨冠博带  发怒冲冠  发怒穿冠

2、冕

       冕最初是诸侯大夫在正式场合(祭祀)用的礼帽。人们习惯上将“冠冕”连用,用作仕宦的代称。“冠冕”象征着庄严、体面,而“堂皇”原指明亮的殿堂;成语“冠冕堂皇”,原本是庄严正大的意思,但因为上层人物有很多伪君子,为民众所厌恶,所以后世大都用作贬义,带有讽刺之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大礼冠,外面是黑色,有时是朱红色。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木板,叫“延”,又写作“綖”,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有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又写作“鎏”。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旒数,据说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各有等差。汉代后只有皇帝的头衣才能称作“冕”,所以“冕”或“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灭亡以后,满清剃发易服,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由于冠冕戴在头上,所以又引申出“首屈一指”的意思。北方话中“好的盖了帽了”就是这一意思的保留。

样式

       冕冠主要有六种样式: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六种冕冠的功能、形制有别。

       大裘冕:用于帝王祀天。

       衮冕:用于帝王祀祖。

       鷩冕:用于帝王和百官祭祀先王,行飨射典礼。

       毳冕:用于帝王和百官祭祀山川。

       希冕:用于帝王和百官祭祀社稷。

       玄冕:用于帝王和百官参加小型的祭祀活动。

3、弁

       弁(biàn)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块相连接处缀以许多五彩玉石,称为綦(qí)。爵弁又称雀弁(爵即雀,二字古字通),是红中带黑色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而得名。据说爵弁的形制与冕略同,除颜色外只是旒、顶上的版前后相平而已(冕则前面略低)。据东汉的《释名》则皮弁、爵弁只是颜色不同,形制完全一样。

       冠、冕、弁虽是三物,但由于都是男子的头服,大同小异,所以冠又是三者的总名。

       弁加在发髻上时必须要插一根较长的笄,笄穿过发髻,把弁别在上面。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笄的另一端。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紘,此外,笄的两端各用一条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因为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又叫“充耳”或“塞耳”。  

4、胄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鍪是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肚略大,鍪边翻卷着,很像现在带翻边的锅。

       胄,一般由皮革或青铜制成。在冷兵器的时代,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因为胄是在作战时面对敌人所用之物,所以当面对己方之人或应表示尊敬的人时,就应当摘下。尤其是头上戴着胄,见到尊者、长者就必须摘掉,否则就是失礼。

       胄不但保护后脑,也能保护面部,因此戴上胄后别人就看不清他的脸。免胄是为了露出面容,这是古代的胄与今天的头盔不同的地方。

5、平民的头衣

       一般平民的头衣和贵族头衣相比,称呼不同,但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

       巾、帻:古代庶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帻就是包发的巾,平民百姓所戴之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称百姓为黔首(黔即黑色),是从头衣颜色来区别的。

       陌头(又作帕头、绡头、络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因为古人在顶上梳髻,这样包头能顺发势兜住使不散下。后代改称为幞(fú)头。

       因为绡头是“俗人”所服,所以士族人常以著绡头表示不做官,隐居山林;一些官吏也竞相效仿。

       缠头:因为帻巾之类都是丝织品,所以赠人“缠头”就和给人脂粉钱一样,不过是巧立的一种名目而已。因此,后来又把赠给妓女的丝绸也叫“缠头”。

6、妇女的头饰

       唐代以前妇女无冠,现在戏台上用的凤冠出现得很晚。女子十五而笄,即同男子二十而冠一样,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用纚包住,插笄固定,表示从此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后代称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为“及笄之年”或简称“及笄”。

髢(dí)

       古代很重视妇女头发的美丽。但如果头发长得不理想,古人就会用别人的好头发来装饰自己,类似与我们今天的假发,当时叫做“髢”。

      《世说新语·贤嫒》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困,有一次,一位朋友在冰雪天带着很多仆从来投宿,陶家一无所有,无法招待,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卖髢所得足以这样招待客人,说明古代的髢是非常昂贵的。

笄、簪、发钗、步摇

       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也称“笄年”、结发,用笄贯之。女子虽不戴冠,但也用笄或簪来固定发髻。笄一般是用竹子做的,但讲究的笄,是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簪头上还有珠宝和玳瑁,因此贵族妇女的笄簪是很讲究的。

       古代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笄、簪后来稍稍演变就是钗,钗不过是一头分叉成两个细尖的簪罢了,形状像个叉子,故名。发钗是古代妇女的妆饰用品,专用于发髻的造型,尤其在梳挽高髻时,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妇女普遍使用发钗,是西汉以后的事情,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宋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贵妇人的首饰,至于穷苦人,就只能用骨、竹乃至荆条作簪、钗。后代以“拙荆”为对人谦称自己妻子的词儿,其中“荆”,即“荆钗”的简称。

上一条:前言
下一条:第二章 古人的体衣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