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服饰

第七章 唐五代服饰

发布时间:2017-05-14

概述

       唐朝服饰是唐朝的服装,它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1、官服

皇室服饰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

       大裘冕: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

       衮冕: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

       通天冠 (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 

       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

       武弁: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

       白帢:大臣去世穿,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皇后的服饰: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袆衣: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服饰图案为翚雉(五彩的野鸡)。

       鞠衣:季春之月,皇后躬亲蚕事的典礼穿。

       襢衣:皇后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

命妇礼服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官员服饰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而且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也称青衫。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唐幞头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毡帽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晋公早朝时,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他戴的是厚毡帽,才免遭杀身之祸。”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到南唐时,出现一种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配饰   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这是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分成两爿,一爿在朝廷,一爿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它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

2、胡服、平民服饰

胡服

       唐代胡服、胡妆同胡乐、胡舞、胡食盛行一时,给社会生活充实了许多内容。唐代的胡服 ,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窄袖袍、条纹裤、软锦靴和锦绣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

       蹀躞(dié xiè)带:是隋唐时期男子通常佩戴的东西。

       蹀躞:是革带上用来挂物的小带子。

       七事:指刀子、火石、针筒等七种日常要用的物件。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

平民服饰

       唐代民服与官服相比 ,不仅质地相差悬殊 ,而且款式单调。一般平民穿褐衣,有长有短。麻布襕衫为士人所服。

       读书人未进仕途时穿麻衣 ,即白袍。新科进士也穿白袍 ,因此有“袍似烂银文似锦”的形容。

       唐代农民,田间劳作时戴笠子帽 ,穿本色麻布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唐代渔翁的衣着。

       唐代男子、妇女都穿木屐。李白诗:“一双金齿屐 , 两足白如霜。”“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都是对妇女穿木屐的描写。

3、女服

       唐代女服和男服比较,服色较为鲜艳,款式变化多,更讲究穿着后的线条美。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

       帔(pèi)帛  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走路的时候帔帛会随女子步伐时而飘舞,非常优美。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妇女裙色有红、紫、黄、绿等,最流行的是红色裙。唐代妇女也穿褶裙,它的由来已久。“据说,汉代赵飞燕被立为皇后,非常喜欢穿裙子。一天,她身着云英紫裙和汉成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时,大风骤起,她被吹得像燕子般飞上空中。成帝急忙命令侍从拉住她的裙子。她得救了,裙子却被拉出许多皱纹。这时,人们发现有皱纹的裙子更加美丽。于是,宫女们都喜欢做成有许多皱褶的裙子,起名‘留仙裙’。”

       唐代丝履特点是履头高翘,女履尤为明显。唐代妇女的丝履有方头、圆头,还有卷云状、花丛状。

衫裙

       唐代女性服饰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一种衫裙。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历史上并没有文字记载名字叫做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这种服饰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

4、女妆

       化妆  唐代女子面部化妆的顺序一般是:敷铅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红)、涂鹅黄、画黛眉(描眉)、点口脂(涂口红)、描面靥(点酒窝)、贴花钿(贴图案)。有的妇女,脸上敷铅粉,有的涂胭脂。眼眉处用黛(青黑色颜料)绘出各种样式,总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把眉毛画得又短又阔,略成八字形。

       花钿  据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公主,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谠她白皙的额头上,这眉间的梅花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盛行在唐代的化妆方式之——花钿。

       发饰  唐代女子的发髻名目众多,有云髻(朵云状发髻)、半翻髻(形状宛如翻卷的荷叶)、反绾髻、峨髻等。这些发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崇尚高大,流行使用假发或假髻来梳妆。发髻上的装饰也愈加丰富,银钗、牙梳、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等精致秀美、光彩炫目。杨贵妃的金步摇,最为精美。它是唐明皇派人从丽水取来上等材料,由名师精心雕琢而成。

       染甲  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祜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蜥蜴,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

5、戎服

       唐代武官戴武冠。服装当时有裤褶之制、裲裆之制、螣蛇之制。所谓裤褶之制,即上着褶(一种短衣)下缚裤,便于骑乘。裲裆之制:其一当胸,其一当背,短袖覆膊。螣蛇之制:以锦为表,中实为绵,犹如蛇形。

       唐代的军服是“将帅用袍,军士用袄”。在将帅的袍上,要绣上狮虎等图案,以显示其勇猛威武。唐代的铠甲有十几种,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也实行佩剑制。当时佩剑有金装剑、苍玉剑等,有只佩、双佩等品级规定。还有一种剑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上方(也作尚方)宝剑。它是皇帝御用宝剑,亲信大臣得到它,有权先斩后奏。

6、五代服饰

       五代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也有不同,即幞头巾子变化明显。

       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轻纱帽,人称“韩君轻格”。这种巾式,上不同唐,下不同宋,比宋代东坡巾要高,顶呈尖形。前蜀建立者王建喜欢戴大帽,但又担心因与众不同,外出时会暴露自己,不够安全,于是下令平民百姓都戴大帽,形成举国上下戴大帽子的风尚。

       缠足兴起  妇女缠足,可能起于五代。“五代时,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轻盈起舞,很受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残害中国妇女达千年之久。“金莲”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广大妇女常常是不裹足的。

邻国影响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汉服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