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古文入门> 《古文观止》入门篇> 谏太宗十思疏 难度cl-0.0字数439
  •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唐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唐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唐  魏征

        臣闻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注释】
       长(zhǎng):生长。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凡昔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殷忧:深忧。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作品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文章解析
     一、文章背景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唐太宗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为此民怨沸腾。魏征一连上疏四篇,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表示从谏改过,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写作特色
        《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给唐太宗提供了一面可以正反观照、乃至多侧面观照的镜子。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作者并不开门见山,而是正反设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此凸显自己的意图,那就是,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构怨于民。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这“十思”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也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 “居安思危”的境界。
    巧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例如文章的开头以加固树木的根和干、疏通泉水的源头,来比喻治国安邦要从“积德义”这个根本做起。这些比喻使"积德"治国的抽象道理变得具体生动,真切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君主更容易接受。

        大量地运用排偶句,是本文的又一个艺术特点。例如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等,或两两相对,意思相左,或文意一贯而成流水对,都显得气势充沛,说理透彻。作者以惊人的穿透力,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折光射入唐太宗的心灵,也启迪着人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简介


    一、魏徵的生平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谥文贞。魏州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年轻时做过道士,隋末参加李密起义军,后投奔李渊。唐太宗时官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终于太子太师任上。魏徵有志有胆,敢于犯颜直谏,一生写过二百余篇疏,为唐代著名政治家。

    二、魏徵的著作整理
        魏徵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史》序论、《梁书》等总论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其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贞观政要》。

    文中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

        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被称为“贞观之治”。

        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