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礼记》选篇> 2、杜蒉扬觶 难度cl-7.1字数318
  •     【译文】知悼子死了,还未下葬,晋平公就开始饮酒,师旷、李调陪侍。饮酒中间,击钟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问道:“君王在哪里?”旁边的人回答说:“在内堂。”杜蒉进入内堂,快步登上台阶,斟了一杯酒,说:“旷,饮这一杯。”又斟了一杯,说:“调,饮这一杯。”然后再斟一杯,在堂上朝北坐着饮干。饮完酒,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内堂。

        【译文】平公叫住他,命他进来,说:“蒉!适才我以为你的心思也许是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讲话,以免打扰你。你叫旷饮酒,是为什么?”杜蒉说:“甲子、乙卯忌日不得奏乐。知悼子停柩在堂上,这作为忌日比甲子、乙卯重大得多。旷是太师,不将这种情况报告君王,所以罚他饮酒。”平公问:“你叫调饮酒,是为什么?”杜蒉说:“调是君王的近臣,为了饮一顿酒吃一餐饭,就忘了君王的忌讳,所以罚他饮酒。”平公又问:“你自己饮一杯,又是为什么?”杜蒉说:“蒉是一个厨夫,不专心供奉刀勺之类,竟敢参与主持规谏禁止之事,所以罚自己饮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斟上酒来,罚我饮一杯。”杜蒉洗过杯,将酒杯高高举起。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废弃这个酒杯。”

        【译文】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作“杜举”。

    《杜蒉扬觯》文章结构

        本文故事性极强,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精练。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晋大夫知悼子知罃死,而晋平公与近臣越礼饮宴作乐,杜蒉入寝巧谏。文章一开始先写“知悼子卒,未葬”点明晋国失其大臣,而且是在丧葬之时,按礼法,按人之常情,举国上下应为之尽哀。而晋国国君却不然,“平公饮酒”点出晋平公非礼行为,并写大臣师旷、李调作陪,一“侍”字明确了师旷与李调为平公左右近臣的身份,这些叙述都是为杜蒉阻谏作铺垫。接着“鼓钟”一语,词用得极为精练,在文章章法上,的确妙不可言,一方面它将平公等人逾礼作乐的行为昭然若揭;一方面又符合师旷的近臣身份,因师旷即为掌管音乐的长官,写出平公放纵而大臣献媚的行径;再一方面亦为写杜蒉寻钟乐之声入谏张本。 

        下面文章转而写杜蒉入谏。这里写得较为详尽,分三层交代杜蒉入寝而谏的情形。第一层叙述杜蒉闻钟乐之声,发现问题,询问平公所在。萌生阻谏之意。文中先言杜蒉自外来,那么国中悲哀伤悼的气氛,他自然体会得到,忽“闻钟声”马上使他有所察觉,以致萌发入谏之心。接着一问一答,表明杜蒉因自外来,故不知平公所在,并点出平公所在之处。这里问答简洁明确,杜蒉入谏的急切之情自然显现于其中。情虽急切,然谏阻是否能引起平公的注意,是否有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层写杜蒉为引起平公的注意,入寝后举动怪异,为下文说明劝谏之意埋下伏笔。“杜蒉入寝,历阶而升”先写他入寝宫,为后面写其出伏线。接着写他罚师旷、李调饮酒,继而自身跪在堂上面向北罚自己饮酒,始终与平公没有正面接触,未交一语,一系列举动尽反常态,如打哑谜,令人费解,第三层写杜蒉留下这一连串谜之后,竟自“降,趋而出”,更使人不可思议,文章到此将杜蒉自布疑阵,巧妙地吸引平公入彀的方式叙写出来,章法上这段“降”字扣“历阶而升”,“趋而出”扣“入寝”,珠联壁合,天衣无缝。 

        第二段,写平公不解,杜蒉为其解释劝谏之意,使晋公悔过,点出杜蒉扬觯的意义所在。这段可分为四层,其一承上段写平公对杜蒉的举动,大惑不解,故“呼而进之”,并进而询问。当然此时平公作乐过分,心里自然有愧。感觉杜蒉有劝谏的意思,却又不明白,因而说“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从而提出“尔饮旷何也”的问题,求得杜蒉解疑。 

        第二层,杜蒉就平公的问题,解释他一系列奇怪的举动,说明其中含意。虽然前面杜蒉的哑谜似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平公注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劝谏还是要注意方法。因而,杜蒉先从礼法上,比较并说明大臣知悼子之哀重于子卯(桀、纣忌日)之哀,所以不应动乐的大道理,劝谏晋平公。而后分别说明他罚师旷、李调及自罚的原因,批评臣下不能恪尽职守,劝止晋公,反而助长逸乐之风。这段解释照应了前文的伏笔,使人顿开茅塞,章法更加严谨。 

        第三层,写晋平公听杜蒉解释后悔过的表示。“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平公下台阶也妙极了,好像大家都有过错,而自己只不过犯了同样的过错,其实他才是罪魁,但他已经认识到了过失,杜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平公台阶下得妙,关键还在于杜蒉铺台阶铺得巧。平公最后请罚酒,引出杜蒉扬觯。最后一层,写杜蒉扬觯罚平公饮酒。杜蒉盥洗然后举,表示其洁净。此时此刻杜蒉的身份已不是一般的宰夫了,俨然成为平公的师长了。 

        第三段,写晋平公使杜蒉扬觯成为晋国宴饮时的礼仪,表现杜蒉劝谏的效果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先写平公对侍者言,既表明他认识错误的诚恳,也表明他对杜蒉的褒奖,同时说明他能够从长远考虑,希望杜蒉扬觯的批评意义传下去。最后文章写晋国宴饮时有“杜举”的礼仪习俗,说明故事的结局,从另一角度赞扬杜蒉劝谏的成效,也点明了题目,突出和深化了主题。

    《礼记》作者及其艺术特色

         《杜蒉扬觯》选自《礼记》。《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此专著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这部包含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文中主要人物

    【杜蒉】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春秋之士多聪明之举。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好效果。“忠言逆耳利于行”,虽说是“忠言”,毕竟听来不顺耳呀 既是忠言,又让人听来顺耳,岂不是更好。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还富有戏剧性。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