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礼记》选篇> 1、曾子易箦 难度cl-7.1字数213
  •     【译文】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译文】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曾子易箦》文章解析

    一、文章背景 
        春秋战国之交,正是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原来所规定的礼法已经开始瓦解。鲁国的大夫季孙把只有大夫才能享用的华美光泽的席子,送给未曾做过大夫的曾参,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季孙赠席,曾子受之,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话来说“皆为非礼”,都是不合乎礼制的。“但及其疾病不可以变之时,一闻人言,而必举扶以易之,则非大贤不能矣。”(朱熹语,见《古文观止》)本来已经做了不合乎礼制的事,尽管到了重病在身,不宜再换掉不该自己享用的席子时,一经人提醒就马上要求改正,既使死了也要恪遵礼仪制度,这样做不是有大贤大德的人是不能办到的。 

    二、文章结构 
        文章虽短,但写得绘声绘色,在记事上详略得当,略中见详。 

        文章开始详细介绍了乐正子春,曾元、曾申及童子所坐的位置,甚至童子秉烛坐在墙角这样的具体状态也写了出来。正是这样的细节,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紧张气氛。那么多人紧挨着病人环坐围守,说明病情严重,童子隅坐执烛的状态,交待了时间是在夜晚。有了这样的交代,接下来的言语,行动就有了充分的依据。这在记事上是一个略中见详的好例子。 

        写曾子醒悟到自己做了非礼的事,也描摹得非常传神。当曾子听到家童无意中说出自己所睡之席是“大夫之箦”时,便“瞿然曰:‘呼?’”把曾子吃惊的神态、病中乏力的语气妙肖至工地表达了出来。描写曾子恪遵礼制的程度,在让儿子替他换掉席子时,写了曾子这样两句话:“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命令的语气,但比直接命令的语气还要咄咄逼人,从而反映出曾子持身诚笃、恪守礼制,一丝不苟的精神。 

        另外,本文的文字简练,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隅坐而执烛”、“止!”“呼?”等词句用得都非常精练而准确。文章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采取以客衬主的笔法,从氛围中显示人物性格。特别是最后一句“反席未安而没”只六个字,却写出了众人与。

    文中主要人物

    曾子
        曾子(前505—前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