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左传》选篇> 11、齐国佐不辱命 难度cl-6.1字数483
  •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

        【译文】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出色的外交辞令——《齐国佐不辱命》

    一、文章背景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自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确立了霸业。但至齐景公时,南方有楚国、中原有齐国都觊觎霸业。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点,晋师败绩,楚国洗雪了城濮之战的耻辱;齐国则连年侵略临近小国,向中原霸主晋国挑战。公元前592年,晋国郤克出使齐国召请齐侯参加盟会,同去的还有鲁国的臧孙许。郤克是跛子,臧孙许一只眼睛有毛病,齐顷公使跛子接待郤克,使眼睛有毛病的接待臧孙许,而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躲在帷幕后面观看,乐得出了声。出来后,郤克义愤填膺,立誓说:“不报复这次耻辱,就不再过黄河!”

        公元前589年,齐国攻打鲁国,卫国军队救鲁伐齐,也吃了败仗,鲁、卫两国同时向晋国求救。这时,郤克已经是晋国中军主帅,主持政事。在得到晋侯的允许后,郤克率领八百辆兵车,会同鲁、卫、曹三国军队,在鞌地和齐顷公率领的军队打了一仗,这就是著名的齐晋鞌之战。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晋国中军主帅郤克在兵车上被箭矢所伤,血流到鞋子上,仍不断击鼓激励士气,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绕华不注山三周,齐顷公本人几乎作了俘虏。

    二、写作手法 
        国佐出使,在没有答应战胜国提出的停战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了停战的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

        国佐善于抓住谈判对手的弱点,并且一追到底,直到胜利。郤克伐齐,原因是他曾出使齐国受辱,其动机是为自己泄私愤。但鲁、卫两国经常遭受齐国的侵略,不堪忍受,晋景公以兵车八百乘援助两国,既使鲁、卫避免了一时的灾难,也维护了自己霸主的地位,这次出兵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晋取胜以后,郤克提出的停战条件,则是不合情理的。其中“必以萧同叔子为质”,明显是公报私仇。国佐在谈判中避开了战争的起因,却紧紧抓住谈判对手提出的无理停战要求加以批驳,并讲明了齐侯之母即等于晋君之母,作人质有辱国家尊严,是齐国决不能接受的。郤克虽为中军主帅,权倾一时,但毕竟不是晋景公,如因公报私仇造成衅鼓重开,晋无必胜的把握,甚至可能把齐国推入楚国的怀抱,这个责任郤克是担待不起的。 

        国佐出色的外交辞令也是取得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国佐是战败国的求和代表,在战胜国的骄横气焰和无理荒谬的要求面前,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郤克提出“质母”、“东亩”两个条件,本欲加害于齐,但在国佐的说词中,晋人提出的这两个条件实不宽和,而先自弃其福禄,于诸侯(包括齐国)无害,受害的反而是晋国人自己。真真是舌巧如簧,能言善辩。其“萧同叔子非他”一句,用辞也很耐人寻味。郤克因萧同叔子嘲笑过他而心怀怨恨,而国佐也认为此事萧同叔子行为有亏,所以只用“非他”一词,少郑重,可谓字斟句酌。在国佐的说词中旁征博引,雄辩滔滔,尤其“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这几句语调铿锵,刚柔相济,有大国之风,凛然之义,令人肃然起敬。此文中的言论是《左传》中一篇十分精彩的外交辞令。

    《左传》作者及艺术特色

        《齐国佐不辱命》选自《左传》。《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一、《左传》作者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左传》思想观念 
        《左传》的思想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即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是儒家政治思想以及观念的反映。 

    三、《左传》艺术特色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文中主要人物

    【国佐】 
        春秋时齐国世臣,齐顷公时为上卿。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合兵伐齐。鞌地一战。齐国大败。国佐以词说折服晋国主将郤克,订盟于袁娄。公元前573年去世,遗物今有“国佐詹瓦”。

    【齐顷公】
        齐顷公,原名姜无野,齐惠公之子。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鲁国龙邑(山东泰安东南),宠臣卢蒲被杀,顷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东泰安境内)。前589年顷公在马鞍山(山东济南西)下一战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宋代曾巩《 登华山》诗:“丑父遗忠无处问,空馀一掬野泉甘。”後来齐国国势趋衰。齐顷公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颇得民心。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