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左传》选篇> 12、楚归晋知罃 难度cl-6.1字数373
  •     【译文】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蓥。这时荀首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译文】楚共王为知蓥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 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 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 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蓥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 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 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知蓥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 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首。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 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 事要职,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蓥,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对话体《楚归晋知罃》

    一、文章背景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时,楚国的大将熊负羁俘虏了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儿子知罃,荀首率领下军回战,射死了楚国连尹襄老,抢夺了他的尸体,射中了楚庄王之子公子谷臣,并且俘虏了他,可是知罃已经抢不回来了。 

        八年之后(前589年),晋国要求与楚国交换战俘,用公子谷臣和襄老的尸体换回知罃。当时齐晋鞌之战刚刚结束,齐国战败,又回到了中原诸侯的联盟中,而与晋国在邲之战中打胜的楚庄王已在公元前591年去世,新国君楚共王年纪轻,即位才三年。晋国气焰正盛,于是就想把知罃要回去。 

    二、艺术特色
        《楚归晋知罃》全文基本上是对话体,行文活脱生动,毫无呆滞之气。文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将楚共王和知罃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楚共王处于国君的地位,又自认为有恩于知罃,故步步紧逼:“子其怨我乎?”“然则德我乎?”“子归何以报我?”反映了楚王居高临下的口气,活画出了楚王的神态。在连续三次问话都没有得到满意回答的情况下,楚王仍然不肯善罢干休:“虽然,必告不谷。”这简直是强人所难,蛮不讲理了。楚王与知罃的对话,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楚王是堂堂大国之君,自认为有恩于人,而知罃人身还没有得到自由,是生杀予夺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楚囚。 

        楚王句句逼入,知罃却句句撇开,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知罃避免正面回答楚王提出的“怨我”、“德我”、“报我”三个问题,对楚王“怨我”的询问,知罃答以“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答话作自责,撇开了怨字,十分巧妙。对楚王“德我”的询问,知罃答以“两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答话作与个人私事不相干,撇开德字,十分机智。对楚王“报我”的询问,知罃根据上面两次回答,归纳出“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臣无怨,君无德,分剖得一清二楚,真是妙语连珠,令人称赏不已。 

        知罃对楚王的回答表面上从容谦恭,平心静气,绝无用语过火、谴词过直、态度过硬之弊,而话语骨子里柔中带刚,暗藏锋芒,极为有力。这一段答话,令人匪夷所思,知罃的爱国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并且显示了自己刚正不阿的性格。这种“报答”方式实际上就等于不报答,虽然您楚王因循私情释放了我,但我知罃为国为公仍然不敢苟私。这种"报答"方式实出于楚王意外,令楚王感慨叹息不已。

    《左传》作者及艺术特色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一、《左传》作者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左传》思想观念
        《左传》的思想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即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是儒家政治思想以及观念的反映。

    三、《左传》艺术特色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文中主要人物

    【楚共王】
        楚共王,(前601年—前560年),名熊审,楚庄王之子,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6月,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晋楚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楚共王中箭负伤,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楚共王积郁成疾,临死之前,曾令臣下尽皆退走,独留令尹交待后事,要臣下给予恶谥,请谥为“灵”或“厉”。 

    【知罃】
        知罃,姓荀名罃,出身晋国公卿贵族,荀首之子。在邲之役中被楚国俘虏。知,同“智”,荀氏封邑在智邑,所以称之为智罃,又称智武子。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