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文言名篇》选集> 13、待漏院记 难度cl-10.0字数636
  •     【译文】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译文】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译文】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译文】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斥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译文】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译文】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待漏院记》的文章结构和艺术特色

        本文大约写于宋太宗淳化初年(990—991年),作者兼任大理寺判官的时期。他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总结封建官僚统治的经验,实行贤明吏治,安定社会秩序。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三种宰相的形象:贤相忧国忧民,“勤政”、“修德”;奸相“私心慆慆”,“巧词”、“谄容”;庸相“窃位苟禄”、“旅进旅退”。辞气严正,褒贬鲜明,处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

        全文中心突出,结构细密,章法井然。

        第一段,以“天道”、“圣人”对起,从大处着墨,先提一“勤” 字,引起“待漏”之意。第二段,说明设置待漏院的用意,重点突出宰相的“勤政”。末句轻轻带出“有思”二字,领起三、四段贤相、奸相之“思”,上下段衔接,极其自然。末段随手拈出“庸相”,不但可为后世垂戒,也使行文摇曳多姿。三、四两段,写贤相、奸相,一反一正,都分为八个层次,两两相较,层层对比, 泾谓分明。

        文体骈散相杂,错落有致。不少骈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北阙”对“东方”;“向曙”对“未明”;“煌煌”对“哕哕”;“金门”对“玉漏”, 等等。三、四段几乎全是骈句,先用两个“思”字,又转用两个“何以”、两个“我将”,使句法于整饬中见变化,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相君启行”八句,忽作韵语,描写宰相入院之景,绘声绘色,逼真传神。

        王禹偁文章内容的积极和艺术表现上的成功,给宋初文坛带来了新鲜空气,此篇也成了千古名作。

    作者简介
    一、王禹偁生平

        王禹偁(954—1001年),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徙蕲州,卒,年四十八。

    二、王禹偁的文学成就
        古文方面,他是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他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在诗歌方面,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许多诗歌表达了对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的同情,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

    文中人物

        本篇就是王禹偁为待漏院作的记文。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朝廷大臣清晨上朝,要先在皇宫的南门朱雀门(丹凤门)外等候,须待铜壶漏尽方可入朝,所以朝臣等候上朝的地方就叫待漏院。自唐朝元和初年开始设置,宋代沿袭下来。

        本文作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冬,王禹偁为大理寺评事任上时。作者没有像其他堂、庙、亭、院的记文那样,对建筑环境、建造堂、亭的过程,建造者以及建造因由等方面加以记述,而是“借题发挥”,告诫宰执大臣的政论,向他们提出了“勤”和“慎”的要求,希望他们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达到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国富民强的目的。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