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先秦文学

六、楚辞

发布时间:2017-05-14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排挤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其中《离骚》等更具有宏大篇制,与《诗经》形成显著区别,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都保留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又《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篇,其书久佚,篇目与楚辞有无出入,已不可详考。

离骚的名称由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二千五百字。“离骚”的含义,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希望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在诗中他倾诉了对怀王和楚国的忠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并借用了男女的婚姻爱情来比喻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贞之情,“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对那些误国的小人则充满了仇恨与鄙视,“椒专佞以慢慆兮,榝殳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神奇的诗境

       《离骚》大量地采用了神话的情节和想象的情境,给全诗带来了一种神奇变幻的氛围。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悟,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

       《离骚》大量使用美人和香草的意象。美人有时是比喻君王,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更多的时候是自喻,像“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将君臣关系比喻成夫妇关系,诗中多处以“弃妇”的形象自比。种类繁多的香草比喻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和象征黑暗势力的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它和楚地的文化特色是紧密相关的。楚辞很多借鉴了巫术祭歌的写法,如《九歌》本身就是祭歌。祭歌的基本情节是“人与神的恋爱”,往往用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香草是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离骚》中的很多情节也与这种祭祀传统有关。

离骚语言上的特点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整齐划一,《离骚》则创立了一种相对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相对典雅凝重的四言体《诗经》,“骚体”更宜于表现长篇的复杂的感情。《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大量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虚拟了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九歌》

       《九歌》原是流传于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九歌》祭祀了楚地的各种神灵,从天神、云神、水神、山神、河神一直到为国捐躯的将士之魂。楚地祭祀的风俗,如果是女神,以男巫招之;如果是男神,以女巫招之。借助男女的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所以《九歌》之中最动人之处在于对人神情感的描写。如《少司命》描写爱情的悲与喜,“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缠绵悱恻,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在描写优美的环境氛围上,《九歌》也有精彩的文笔,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夫人不来的怅惘之情。

《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诗人的身世和遭遇。如《涉江》表述自己的生平志向,《哀郢》哀叹了国事的艰难和人民的苦难,《怀沙》表达了自己不愿苟活于世的决心。《九章》比《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研究屈原生平提供了重要材料。在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天问》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但句法上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让人不觉单调。

宋玉和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

       战国时期辞赋家,后于屈原。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据。曾事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著赋十六篇,皆多亡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三卷,已失传。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篇中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其余皆有争议。《招魂》一篇,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宋玉作,但后世有些学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语,认为是屈原作品;其他见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诸篇,也有人疑非宋玉作品。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最出色的是对秋景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把自身的惆怅失意和秋景的凄凉寂寞成功地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即从此而发端。

       《高唐赋》、《神女赋》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对后世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在文学形式上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过渡到汉大赋的一座桥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唐勒、景差没有作品流传,只有宋玉有作品传世。作品包括:《楚辞》中的《九辩》和《昭明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景差
       战国时期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未录景差赋。《楚辞》所收《大招》,王逸注称“或曰景差”作。

上一条:五、先秦散文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