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明代文学

五、长篇小说

发布时间:2017-05-14

      我国长篇小说到了明代才走向了繁荣且成熟的阶段。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家庭生活小说四类。其中分别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代表。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元末明初,罗贯中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历史材料,结合民问艺人的创作成果及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写成了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是以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的文学名著。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公元l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展示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战争年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作品的思想内容,集中地体现在“拥刘反曹”这一明显的主要的思想倾向之中,主要目的还是在宣扬“仁政”,抨击“暴君”。全书把蜀汉作为诸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理想人物来描写。每当写到蜀汉人物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褒扬赞美之意。比如,小说既写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说明他是“龙种”,可是也写了他出身寒微,“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刘备的对手们也没有真的把他当“皇叔”看待,更多的是骂他“织席贩履小儿”。至于献帝称他为“皇叔”,曹操曾风他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都不过是一种政治需要而已。再者,小说中刘氏汉室的人很多,刘表、刘璋、刘焉、刘晔等等,他们比刘备更密切于汉室,出身门第更为显赫,然而都在作者的笔下被否定了。小说作者一再赞成、肯定刘备,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刘,是皇叔,更主要的是刘备身上体现出来的贤明君主应具有的特征。作者常常将刘备和曹操两相对照,显示出刘备治国安民以宽仁为怀,曹操则以残暴作虐;刘备对待下属和才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与机诈。

      《三国志通俗演义》还体现了崇尚智谋和斗争经验的倾向。“隆中对策”,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令刘备拍案叫绝。赤壁之战,智勇双全,舌战群儒,争取了同盟,火烧赤壁,战败曹军。周瑜可谓是有见识有才能的将领,然关键之处无不败于孔明之手。又有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全是智谋取胜的典范。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内容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例如对黄巾起义军的诬蔑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偏见。一些情节与人物命运涂上了宿命论的色彩。至于孔明借东风,五丈原禳星,关羽玉泉山显圣等,充满了神怪迷信色彩。

艺术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首先,它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专横残暴的董卓、骁勇多情的吕布、豪勇奸诈的曹操、潇洒智勇的周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智奇才异的诸葛亮、仁慈宽厚的刘备、勇武机智的赵云、忠义英武的关羽、鲁莽豪爽的张飞,还有孙权、鲁肃、陆逊、许褚、马超、姜维、庞统……”作者刻划人物,往往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的奸诈特征则通过他少年时离间父亲与叔父关系、持刀刺杀董卓不成转为献宝刀、借王重的头压住涣散的军心、随意杀人却又借口酒后误杀甚至痛苦不已等情节表现出来。

      作者还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人物。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中,作者预先极力描写华雄的勇猛,一出场连斩四员大将,关羽出战,转瞬之间即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酾下的热酒尚有余温。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战争描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空前绝后的。小说从战争始,又以战争终,可谓从头打到尾,大小战事不下百起,作品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系列战争,既有排山倒海的血战,更有惊心夺魄的厮杀,有旷日持久的对垒,又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大战,又有数十人的出击。在数以百计的战争中,作者突出重点,择取了讨董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和七擒孟获等几次著名战役来详细描写。一部小说,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百年间形形色色的大小战争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战争双方(有时是三方或更多)在战略、战术上的较量,更看到了战争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志、情绪,看到了战争爆发、发展、结束的原因。

       明快生动的语言特色。叙述描写以粗笔勾勒见工,重在传神;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有声有色,重在揭示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作品在艺术上的明显缺点有:一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似乎曹操生来奸诈,孔明聪明始终如一。二是描写有时过于夸张。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中原各地都在打仗。每股势力都想壮大自己,成为国家的唯一统治者。其中有位叫刘备的英雄,他看到国家四分五裂,百姓被战争折磨,很想建立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但是,刘备的势力很薄弱,他身边只有两个能征善战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缺少有智谋的人帮助他。

       后来,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刘备听了很高兴,于是派人打听诸葛亮的消息。那时,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为了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带着丰厚的礼物,在关羽和张飞的陪同下,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到了诸葛亮的家门口,刘备亲自去敲门。不巧,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弃请诸葛亮的念头。

       有一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带着关羽和张飞再一次去拜访。那时正是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还下着大雪。刘备冒着雪,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意打动诸葛亮。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没在家。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诸葛亮的茅草屋。

       过了些日子,刘备准备再次去请诸葛亮。这时,关羽和张飞都劝他不要去了,他们都觉得刘备没必要对诸葛亮这么恭敬。刘备却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态度。”然后,又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这一次,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了,书童说,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打扰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在门外等了很久,太阳晒得他满头大汗。关羽和张飞都心疼地劝刘备到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可刘备觉得,那样不足以表示他对诸葛亮的敬意,于是他坚持守在门口。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已经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心里非常感动,赶快出门去迎接刘备。诸葛亮邀请刘备到自己的书房讨论国家大事,他们发现俩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于是,诸葛亮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他,才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备使蜀汉政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2、《水浒传》

      《水浒传》是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章回小说。《水浒传》是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是施耐庵以民间故事、话本、戏曲为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的。它以记载人物活动为重点,既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更多的是虚构和创作。     

      《水浒传》写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的故事,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反映了宋江等人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展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它的思想内容:一、深刻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挖掘了“民反”的社会根源。在这场“民反”的斗争中,不仅有李逵、阮氏三雄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反抗,还有不少原来属于社会中层,甚至上层的一些贵族、官吏也因更高层次的官僚的种种欺压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这位东京80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原先虽然也时感闷气,但是对统治阶级存在着种种幻想。高衙内依仗权势调戏他的妻子,他仍然以屈求全。直到一退再退,无路可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才杀死仇人,毅然决然走上起义反抗的道路,并成为108将中坚定成员之一。

       二、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作品在描叙官逼民反的过程中,塑造了一系列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李逵、武松、鲁智深、阮氏三雄、林冲等,是这些人物中突出的代表。在《水浒传》中,武松是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典型形象。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嫉恶如仇,好行侠义。景阳冈打虎,声震山东,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正气浩然。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更把他的武艺、精神与造反心理发展过程一步步托出,几乎成了一位在读者心中最为完满的造反英雄。

       三、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作品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反对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只是个人的反抗,可谓是零碎的复仇星火。由于作品着力展示了一张欺压大众的黑暗势力之网,于是,在各个网点上进行个人反抗的英雄们随着斗争的发展与需要,逐渐地联合起来,从而扩大规模,扩大区域,形成燎原之势,形成一支占据水泊梁山与朝廷对抗的起义队伍。智取生辰纲,是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步,不少阶层的人都参加了斗争,取得了胜利,上了梁山。宋江上山,高树“替天行道”大旗,诸路好汉纷纷上山,反抗的个人组成了起义的整体。此后,起义队伍在不断的斗争中扩大与成长起来,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水浒传》在这里虽然写的是农民起义,但由于这支起义队伍成员十分复杂,因此在描述中又浸渗着相当程度的市民意识。

       四、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向封建统治阶级妥协投降,对宋江等人的忠义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宣扬。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终结局有三:一是被镇压而遭惨败,二是妥协投降,使起义夭折。三是起义虽然成功,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者,但由于起义领袖走上皇帝的宝座而成了新的封建统治者,农民起义实质上还是失败了,因为它只不过是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工具而已。《水浒传》中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走的是第二个结局之路。

       作者对“受招安”的肯定与对“受招安”后结局的揭示,体现出作者自身的思想与认识上矛盾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复杂的矛盾,使得《水浒传》这部作品成了呼唤被压迫者反抗的檄文,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艺术成就

       作为英雄传奇的章回小说开拓之作,《水浒传》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

       作者善于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入人物的际遇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来刻划思想性格,在事件的进展中,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例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三人都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无一得志而且受上司欺凌。林冲是一步一步被“逼”上山的,鲁智深是向官府挑战而主动上山的,杨志则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山的。三个人的思想性格便在各不相同的命运轨迹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由于作者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刻划人物性格时,能够显示他们的本质特征。招安是作品中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此事的态度,不同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人是不一样的。宋江出身富家,本身原是“刀笔小吏”,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他被“逼”上梁山与李逵等人不同,上了山只不过“权借水泊暂时避难”,他盼望招安,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李逵出身贫苦,与官府誓不两立,一听见招安就怒火满腔;而富于经验和知识的智多星吴用虽不像宋江、卢俊义那样对招安有热情,也不像李逵、鲁智深那样反对招安,而是提出有条件招安。三个人性格的不同之处十分鲜明。

       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细腻地刻画人物个性。武松打虎,哨棒先折,这对于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恶战气氛,是一极妙的细节描写。对比的手法主要是突出相同者中的不同特征。鲁智深与武松二人都是性情刚直、好打抱不平的勇士。鲁智深是军官出身、阅历深,痛恶社会的不平,虽然性格急燥,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又细心机智,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假装气忿,“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武松则勇猛刚直之中显出有心计,为武大报仇,考虑极为周密,从调查情况入手,到杀嫂取口供,杀西门庆,自首县衙,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时,见他“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句精彩的心理描写,也把这位不畏强暴,不避危难的英雄细腻的内心世界给揭示了出来。

      《水浒传》的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且富有变化。小说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许多故事情节既相互勾连又可独立成篇。从全书的大结构上看,它的完整性表现在开端、高潮和结局的精心安排上,故事发端于英雄们的个人反抗,接着众英雄梁山泊排座次形成了起义的高潮,然后是接受招安,终以“魂聚蓼儿洼”悲剧告终。故事的大结构中又含有许多小结构,几乎大部分主要人物,尤其是武松、鲁智深、宋江、林冲的反抗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开端、高潮和结局。可以说,《水浒传》的结构布局特征在于“单人成篇,连篇成书”。

      《水浒传》的语言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其特色是洗炼明快,富有表现力。“武松打虎”一段,十分精彩。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要言不繁,恰到好处,一只真老虎跃然纸上。写武松博虎,先闪躲后按住,拳脚相济,明快传神。李逮的梗直真诚,阮小七心直性急,吴用足智多谋,宋江谦虚下人,阎婆惜刁钻泼辣,王婆老练圆滑等等,都是和性格化的语言分不开的。

      《水浒传》全书艺术成就不平衡,排座次之前,水浒英雄被描写得十分精彩传神。上山之后,则缺少动人之处。一些战斗场面描写也显得单调、贫乏而又繁琐。《水浒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说唐》、《杨家将》、《说岳》、《水浒后传》等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影响。戏剧方面《宝剑记》、《义侠记》等都是有关水浒的剧目。民间文艺中吸取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更是屡见不鲜。《水浒传》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而且在小说的写法,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予后人很好的启示。

《水浒传—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

3、《西游记》

      《西游记》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它取材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本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不断得到改造和丰富,吴承恩在这些基础之上,最后加工写定了我国古代神魔章回小说的开拓杰作《西游记》。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一生困顿,仕途失意,对时政有所不满,不少作品针对现实有为而发,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形成了幽默诙谐、豪纵奔放的风格。

      《西游记》全书100回,可分成3个部分。前7回,写孙悟空的来历;第八至第十二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这是一、三部分之间的过渡情节;第十三回以后,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成了“正果”,是全书的主体。作品以孙悟空为中心,着重写孙悟空与神、魔的斗争,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神话故事,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愤激感情,把取经故事的宗教主题改造成为社会主题,表现了讽喻现实的创作意图。

       由于明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峙又圆融的现实。《西游记》它在改变宗教主题和讽喻现实的同时,依然接受和宣传了诸宗教教义,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带有明显的局限与缺撼。例如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取经路上他对那些昏君也经常作“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之类的说教;九九八十一难是定数,少了还得补,于是才有强拼硬凑的情节,到西天日近之时,孙悟空的性格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艺术成就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的结合是《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作品充满奇妙想象,但大都达到了与其内在真实的和谐统一。奇而不失其真。作者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天地。史实上的唐僧取经前后历经l7年,书中只有14年,而开篇7回却追溯到500年前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甚至更远至石猴出世的岁月。全书中除了凡人俗夫之外,所有的神佛、妖怪都不受到时间的束缚,与此相关,他们也没有受到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孙悟空,人间天上,天堂地狱,龙宫魔窟,他无处不到,无所不在。他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只不过是个虚数,实际上这是突破空间限制的典型体现。摆脱了时空的束缚,由作者创造的、可以任读者想象的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世界便出现了。

       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形象。其中孙悟空更是全以理想色彩浓笔重墨塑造出来。他神通广大,英勇机智。一根金箍棒打遍33重天,他刀砍不入,火烧不死,能上天闹天官,能入地斗冥王,能下海夺珍宝,一个筋斗云使他能随心所欲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72变又使他能应付各种危急和消灾去难。孙悟空依靠自己的本领克服千难万险,这正是当时人民群众和作者意志和愿望的体现,人们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现实中的理想寄托在这位“超人”身上。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善于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及某些动物的特性和谐地融化为一个艺术整体,即社会性、传奇性与生物性有机地合而为一。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始终是个“沐猴而冠”的模样,即使会72变,“尾巴”总难变掉,有时红屁股也会露馅,他好动喜闹,坐立不安,爱吃桃子等等,这都是他的生物特性。他又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斗争反抗,乐观诙谐,好胜又好名,有勇亦有智。他的传奇性更体现在整部《西游记》中,取经是条主线,然而全书都是以这个猴子的传奇般故事为主要内容。

       猪八戒,作为猪,“长嘴大耳”,贪吃贪睡。作为人,能劳动,不怕脏和累(当然是有条件的),性格憨厚,本质单纯,却又好色自私,作战还算勇猛,对敌人不屈服妥协,随着取经路程的延长,他的优点越来越多,缺点错误总算渐渐有了改正。作为神,他原是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会36变,那柄九齿耙也有5045斤的份量,他的故事令人捧腹,也令人深思。他是孙悟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帮手,也是孙悟空常感到头痛和为难的师弟。《西游记》在创造这类形象时,是以其所属物种(如猴、猪、牛、鼠等等)的特性为基础,以丰富的想象构思其在情节中的行动和语言,从而鲜明地显示出它们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又具有高妙的讽刺艺术。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爱色,弄巧进谗,都受到轻重不同的嘲讽。孙悟空“秉性高傲”,作者不时给他安排一些局部失败,给予善意嘲讽。唐僧的无能,受到饥笑,而他人妖不分,糊涂到对悟空无情诵念紧箍咒则受到尖锐的批判。此外,作品还对丑恶、畸形的东西予以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西游记》的语言散韵相间,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如猪八戒吃人参果、狮陀国三妖设谋、孙悟空以金箍棒指挥风云雷电的描写,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日,走到一座大山中,只见天色阴沉,谷中浓雾弥漫,悟空料定必有妖怪。他用金箍棒在地上划一圈,让八戒、沙僧保护师父在圈内休息,他去探听虚实,顺便采些鲜果来充饥。
这座山内千年修行的白骨精,她听说吃了唐僧肉可长生不老,于是她三次设计捉拿唐僧。第一次,她变成一个美丽少女,手提一篮馒头,笑着想把师徒三人从圈内骗出,悟空赶到,举棒就打,女妖化一缕青烟跑掉。第二次,她变成老婆婆,拄一根拐杖从山后走来,悟空认出又是白骨精变的,举棒又打,白骨精故伎重演,化烟脱逃。第三次变作一个老头,在一间茅屋前坐等唐僧的到来。悟空看见,上来就打,白骨精招架不住,便用计从云端扔下一黄绢,上写:佛心慈悲,切勿杀生;再留悟空,难取真经。唐僧信以为真,怪悟空连伤二命,逼悟空离开。悟空走后,白骨精顺利地捉了唐僧,在白骨精邀母亲来吃唐僧肉时,孙悟空赶到,并打死老妖,变成白骨精的母亲进洞救出了唐僧。

其他长篇小说

      《西游记》之后,明中叶神魔小说创作风靡一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封神演义》,为明代许仲琳所作,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文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它一面假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显示出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尤善于想象夸张,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形貌,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又善于描绘人物,如妲己阴险残忍,杨戬机谋果敢,都有一定的性格。

      《金瓶梅》首开世情小说的先河,是直接以明中叶以后的社会(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成书时间大约在万历初年前后。《金瓶梅》书名是由西门庆的小妾潘金莲、李瓶儿和通房婢女春梅三人名字中一字合成。故事则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推衍而成。全书以商绅、官僚西门庆为中心,描述了他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暴露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的真实面目及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

上一条:四、短篇小说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