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宋代文学

八、南宋后期文学

发布时间:2017-05-14

       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的局面比较稳定,文学上爱国主义的呼声渐趋微弱,代之而起的是姜夔、史达祖等词人和四灵诗派、江湖诗人。他们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各有不同,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现实,但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消极态度,甚至为这没落王朝妆点门面,粉饰太平。到了南宋覆亡前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部分诗人又继承了杜甫、陆游、辛弃疾的优秀传统,写出一些激动人心的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和道学思想的流行,古文家、道学家们各自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从北宋开始流行起来的新的文艺批评形式——诗话,到南宋也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

       姜夔(1155?—l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萧德藻等人都有过交往,他屡试不中,以布衣终身。常以清客身份来往于官宦之门。擅长诗词、书画、音乐。 

       姜夔的词,多为咏物记游、眷怀恋人、交游酬赠之作。《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向被认为是他词作的代表:“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写他旧时曾和一位女子在“梅边吹笛”、月下摘梅,现今见梅不见人,而生“何逊渐老”、“几时见得”的悲叹,今昔对比,使他不胜感慨,实际是表现他对那个女子的深深眷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描写梅花清幽孤高的形象及由此引起的联想,寄托了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

       此外,他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家国兴亡凄怆之感的作品,如《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词继承了周邦彦词格律精严的传统,讲究音律和炼句,又能以清刚雅洁之笔纠其俗媚,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以清幽冷隽为其特点。他还有l7首自度曲,都旁注工尺谱,是今日仅见的宋人词曲谱。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同姜夔一样毕生未做官,常以“清客”,身分出入于吴潜、贾似道、史宅之等门下,并在苏、杭一带当过幕客。其代表作是《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岩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向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这首词是作者在苏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山的怀古之作,它集中描写登灵岩山的所见以及与吴王夫差有关的历史遗迹,抒发了吊古伤今的哀思。作品中随词人感情意识的流动,打破古今的界限,造成幻境,颇有特色,结句“秋与云平”四字写尽秋高气爽景象,语意超妙。

文天祥

       文天祥(1236——l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水)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的诗歌前期多是应酬和答及抒发文人士子情怀的篇什。后期诗学杜甫,围绕抗战报国这个主题,不仅描述了他的历经艰险的抗元战斗生活,更主要是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如《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战败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去追击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帝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次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所写。当时元军都统帅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便以此诗示弘范。诗中抒写了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艰危遭遇,表达了作者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诗末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世的爱国志士。

      《正气歌》写于壮烈殉国前一年的元大都囚室中,前有长篇序言与诗相对应。热情歌颂了支持他顽强斗争的“正气”,赞扬了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气势磅礴,甚为感人。

文天祥碑刻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虏,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在宫中召见了这位南宋官员。当时,元朝宫廷礼仪是下跪,而南宋的礼仪则是作揖。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没有强求。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职待遇可以维持不变。文天祥不愿当元朝的臣子,于是被关进了大都柴市的一个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答应。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还是决定杀掉他。文天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得从容不迫,神态没有丝毫改变。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岗哨,老百姓听说文丞相要被处斩了,纷纷奔向刑场。快到行刑的时候,监斩的元朝官吏问文天祥有何话说,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没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义后,家乡的学堂将他的画像和欧阳修像挂在一起,供学子们顶礼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也得以流传后世,至今流芳。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