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饮食文化

第四章 古人的饮食习俗

发布时间:2017-05-14

1、饮食方式

       成语“灭此朝食”、“饔飧而治”都反映出古人一日两餐的吃饭习俗。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

       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两顿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饭食。因为一日两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一直到明代,古人大多数仍以一日两餐为主。

       古人不仅一天两餐与我们现在不同,吃饭的样式也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说来,在历史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西汉以前,人们基本上是席地而坐,席地而食。“筵”、“席”都用竹或芦苇编成,筵铺满整个房间,一块筵长一丈,房问大小用多少筵来计算。席则铺在筵上。在举行宴会时,食品、菜肴就放在席前的筵上,主客都坐在地席上,后世“筵席”、“酒席”、“席位”的名称即源于此。

       因为当时人们都是跪坐,人需要俯食,所以上古饮食器具一般都有高脚,便于人们取用进餐。例如古人吃肉,通常把肉切成大块或不切,放在鼎里煮,成语“大卸八块”、“尝鼎一脔”可见一斑。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一块长方形木案,两端有足支撑,即砧板)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也就是说匕即后代的饭杓。因为匕、俎、刀为食肉时所必需,所以刀匕、刀俎时常连言。《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托盘,即放在托盘上再上席。托盘为长方形或圆形,四足或三足,古代叫案。但因为当时还是席地而坐,所以几案都很矮而且轻巧。《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第二个阶段:东汉至隋唐时期,人们开始置饮食于床,坐床而食。古代的“床”是指矮足的床榻,比较大,可容几人合坐,但仍是跪坐,只不过离开地面而已。开始时,只有天子“居床”,大臣仍席地而设筵,后渐普及于民间。

       第三个阶段:唐宋以后,人们开始使用桌椅进餐。但当时无论几案和椅子,足都比较短。直到北宋时,我国才有名副其实的桌子和椅子。

       从饮食制度来看,古人吃饭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分餐制与合食制。唐代以前,人们一直是以各自的食具分别进食,一人一案、我们称之为分餐制。唐中期以后至宋代,则逐渐普及为合食制。这和桌椅的使用密不可分,桌椅的出现,使人们围坐一桌进餐顺理成章;同时餐桌上食品的不断丰富也加速了合食的进程。

       上古饮食的方式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即用手抓饭,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种吃法。直到今天我国仍称手的第二个手指为食指。正因为手与直接进口的食物接触,所以古人饭前要洗手。

       古代贫苦劳动者的饮食跟社会上层人物有着天壤之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是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有的,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来没有间断过。

2、宴客礼俗

       首先,邀请客人在时间、次数上就有礼节上的讲究。俗语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说的是邀请客人,不能临时通知,只有提前几天,才具有“请”的意义。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荣、宁二府请人正月吃年酒,早在上一年腊月就把日子拟好,打发家人去通知。

       请客还多用请帖,官场之中或比较隆重的宴请,还要不止一次地送请帖。

       宴请客人,除主人作陪外,有时还要请陪客。如所宴请的是官绅、举人、秀才,那么陪客也就应请这类人,古代在职业上有等级贵贱之分,所谓士、农、工、商,便是这种等级的排列。《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中举的赵家庆贺,宴请的主客是退职官员王乡绅,有过两榜进士的功名,在当地算是第一号的头面人物了,赵家便请曾中过举人的王孝廉来陪他。

       古人强调男女有别,在宴客礼俗上同样体现出这方面的礼节,即宾客进宴,不能男女杂坐。如《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大宴来宾,便是“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这“官客”是指男客,“堂客”则是女客,两处分别设席招待。

       宴席中的座次安排,是宴客礼仪的重要内容,座次的上下尊卑之分,在我国古代是相当复杂的。如以北为上时:以坐北朝南的座位为最尊,坐东朝西的座位次之,坐西朝东的座次又次之,南边一般空出,不设座位。如果每一边不是安排一个人,则再按左为上、右为下的次序排列(东为左、西为右)。主人一般坐在最末的席位上。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她的外祖母贾母召集贾府众姐妹们,为其设宴的情节: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贾母因为是贾府的最高尊长,所以理所当然地坐在第l号位,处于正面独坐的位置。其他所有人中,黛玉因是客,所以,王熙凤把她让到左边也即东边第一张椅上坐,是第2号位,但黛玉顾及在场的还有她的舅母王夫人、表嫂李氏李纨和王熙凤,作为卑幼的她于是谦让,不肯坐在这一座位上,一家之主贾母发话说:“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这才“恭敬不如从命”,坐在了2号位。

       如以西为上时:以西为上的座次,实际上刚好是以北为上的方位逆时针方向左转九十度,北的位置变为西,以西为首,东边转为北边,西边转为南边,位次与原来完全相同。若四面设座,则东边为最末之席位。

       项羽设鸿门宴请刘邦,是这种座次,不过这次筵宴中项羽妄自尊大,为了贬抑刘邦,把本应安排在尊位上的来客刘邦、张良安置在下等座位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即项羽与他的叔父项伯坐西向东,是最尊贵的方位,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的范增坐北向南,稍次之。沛公也即刘邦则在其下,坐南朝北,而张良则侍坐于东,西向,是最末之位。

       安排座次外,入座时还有一些相应礼节。宾主入座,主人先让宾客落座,宾客之问互相拱手、作揖相让,然后坐下,主人最后入座。君宴臣、尊长宴请卑幼,则臣下、卑幼后入座。有些情况下,主人所请客人无主、次之分,主人就不为客人安排座次,而是由宾客们互相让座,那么宾客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份、年龄等,来决定自己应坐在哪个席位上。被推让到尊位的客人,入座前要作揖、拱手,道谢他人的礼敬,然后入座。

       酒席间,主人向宾客进酒,谓之“献”;客人回敬主人,谓之“酢”;主人先自饮,然后劝宾客人饮酒,谓之“酬”。酒席上的这种主宾之礼便称“酬酢之礼”。敬酒都是将酒杯斟满,且敬酒、陪酒者还往往先把满杯之酒喝干,以让客人也多喝、喝干,即所谓“干杯”。

       清代宴客,先喝酒,后吃饭,所以要让客人先喝好,当客人表示酒足后,再上饭。如果客人尚没有这种表示就让其吃饭,也被视为是待客礼节不周。这种习俗亦保存至今。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