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饮食文化

第二章 古代的茶

发布时间:2017-05-14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古代的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这些与人们的基本生存关系不大,但却关涉着人的精神生命,茶文化、酒文化也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茶宴

       通常,茶宴分为调茶、献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评茶、叙谊等环节。烧水、冲沏、递接、器具、啜饮等与品茗有关的茶艺,都自然包含其中。茶宴进行时,一般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表敬意。而后一一奉给赴宴宾客,这便是献茶。宾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低头观色,接着便是举碗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好、茶叶美,随后的话题是即景叙情。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大盛于宋代。

斗茶

       又叫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品第的茶事活动。在唐代已经出现,到宋代则不仅流行于上层社会,还普及到民间。斗茶的胜负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看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二看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标准一样。另外,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蒸青团饼茶:唐代主要的茶类。使用蒸青方法制作。茶叶采来后,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捣碎的茶末,放在铁制的规承(模)中,拍压制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封存。

      《茶经》:唐陆羽著。人称之为“茶圣”。此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茶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和饮茶艺术,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性文献。

       茶具:茶艺与茶具有很大关系,古人的品茗使茶具得到了发展。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一套茶具有24种共计29件之多,为:风炉、灰承(盛放炭灰的铁盘)、筥、炭挝(铁制,用来敲碎大块炭的小锤)、火夹(即火钳)、釜(煮水的锅)、交床、瓢、竹夹等。

斗茶令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相关故事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