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明代文学

一、诗歌和散文

发布时间:2017-05-14

      明代统治者为了钳制文人的思想和网罗人才,大力实行八股取士,大兴科举。八股以代古圣人立言的形式,将文人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禁锢了文人的思想自由。这引起一些文人的不满,他们为了跳脱八股的圈子,走上了模拟复古的道路。在这些作家中,宋濂、刘基、高启成就较大,是明初的代表作家。

明前期诗歌和散文

       宋濂(1310一1381),字景濂,号潜溪,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传记散文成就尤高,《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环翠亭记》等都为后世选家所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博通经史,学识渊博,并精象纬之学。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郁离子》是他的一部寓言集,著名的寓言杂文《卖柑者言》,内容浅近,形象地揭露了元代那些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少年时即有才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时人比为初唐“四杰”,高启为之冠。元末时隐居青丘。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受。后来被朱元璋腰斩于市。有《高太史大全集》。由于有贫寒的境遇,写出了《牧牛词》、《田家行》一类同情和关心民众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明皇秉烛夜游图》极意描写唐明皇沉酣洒色,忘怀国事,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诗中之铺叙,多含讥讽。他的写景抒情诗豪放不羁,感情真挚动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此类代表作。

台阁体、茶陵派、于谦

       从永乐到弘治前后百来年,明代政治比较安定,诗坛上风行的是由宰辅权臣“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三杨”为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写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形成了一股形式主义文风,当时能不为“台阁体”所囿者是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任御史,后历任河南、山西巡抚等职,居官清廉。他的咏物诗《石灰吟》、《咏煤炭》追求的是一种献身的思想境界,成了后人的座右铭。于谦任地方官时,在巡按视察中写下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如《荒村》、《田舍翁》。他的《出塞》是他一系列反侵略、爱祖国的诗篇代表作。

       成化、弘治年间,诗坛上出现了一位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李东阳和以他为领袖的“茶陵派”。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海内称为西涯先生,颇有声望,追随的很多,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因李东阳是茶陵人,故此派被称为“茶陵派”。茶陵派诗人还有谢铎、张泰、陆钱,以及李东阳的门生邵宝、何孟春等人。

明中叶后的诗歌和散文

       明中叶以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发生了鲜明的拟古主义与反拟古主义的斗争,出现了许多文学小集团或文学流派,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以及晚明小品文作家和复社爱国主义作家。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各自利用一定的文学传统,提出一定的文学主张,表现一定的创作倾向,互相排斥,此起彼伏,直到明亡才告结束。这种现象,是明中叶以后,在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思想、政治上的分化和斗争在文学上的反映。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何为最著名。

       “唐宋派”中的归有光,比较有成就。他为文上尊《史记》,下及唐、宋诸家。他的一些作品语言清新,亲切动人,尤为可贵的是,他在“载道”的“古文”中抒写日常生活琐事和人之常情,使文章内容生活气息十分淳厚、充实。代表作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记》等。

       嘉靖、万历年间,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提倡真性灵、真感情,反对虚伪浮夸之文,影响了湖北公安袁宗道、宏道、中道兄弟的“公安派”以及晚明小品文的产生。袁宏道是公安三袁的中坚,他在《叙小修诗》中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正是在纯任性灵的主张下,形成了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潮流。其中著名的作家有徐渭、汤显祖、屠隆、三袁、钟惺、谭元春、张岱等人。他们的小品文大多依循“童心说”和“性灵说”的旨趣,体裁多为序跋、尺牍、游记,无不为任情适性之作。著名的如徐渭的《豁然堂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

       明末,另有游记散文作家徐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平生不慕仕进,特爱游历,足迹遍及江、浙、皖、赣、著有《徐霞客游记》,文笔清峻,描写真切。明末复社文人中,张溥以文著称,其《五人墓碑记》最为著名。陈子龙、夏完淳等爱国诗人,也写出一些血泪凝成的爱国诗文。

刘伯温的故事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救时之相

       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 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 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 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