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史记》选篇> 2、五帝本纪赞 难度cl-8.1字数236
  •     【译文】太史公道:“学问家多说‘五帝时代,是很久远的了,似乎传闻难以相信了!’然而《尚书》上记载的,独从唐尧开始,直到后代。不过百家说黄帝时事,他那文词很不雅顺,所以就是绅士家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里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以为不是圣人说的话,儒者便不肯传述。我曾经西面到崆峒山,北边过涿鹿县,东边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长江中间的了。凡到过的地方,那些长老都每每称说黄帝、尧、舜居住的地方,风气教化,原来与众不同的。总而言之,只须不和古文差得很远,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那其间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发明的,很是明显。不过但观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觉得他所发表的,都不是虚伪的;若细考了,也便有出入。至于《尚书》那部书,原是残缺有脱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时时在他说中看见。这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书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讲的。原来古书的真伪,怎可和浅见寡闻的人讲呢?我所以并合了诸子百家的书,定成撰论的次序。拣选那其间说话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纪》和全书的第一篇。

    《五帝本纪赞》文章解析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为远古的“人君”五帝所写的赞语。汉代初年五帝的事迹已经不详,史书虽有记载,却又语焉不详。为了弄清史实真相,作者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达渤海,南渡江淮,进行实地考察,又从《春秋》、《国语》进行发掘,发现民间传说五帝之德政与古籍所载有明显的一致性。为此,作者综合诸子百家之书,挑选那些有事实依据的说法,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全书之首。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五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五位帝王,即黄帝、颛项、帝喾、尧、舜。夏朝以前,属于传说时代。司马迁经细心考辨孔子所传《五帝德》、《帝系姓》两书中关于五帝的记载,与《左氏春秋》、《国语》等可相互印证;他到各地游历考察,了解到长老口碑相传黄帝、尧、舜等古代帝王的事迹颇为可观,风俗教化也各有特点。经过慎重甄别选择史料,写成了这篇本纪。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修德振兵”,统一了天下;据司马迁考证,他还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颛项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儿子,舜是颛顼的七世孙。三代君主,列国世家,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追溯本源,无不出于黄帝。《史记》以黄帝为记事之始,是为了宣扬大一统的历史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五帝本纪》历述五帝的相关记载,反映出从黄帝草创国家到帝舜时制度大备的历史进程,文中所载当时各部落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时期实行推举禅让制度等,皆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幼时即随父学习。10岁时便诵习古文,后又师从当时儒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治《尚书》、《春秋》,故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并接受了各家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20岁时,他壮游天下,此后出仕任郎中。在后来的任中又曾多次随武帝巡行、祭祀、游猎,并奉使西南,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多次广阔的游历,使他考察了众多历史遗迹和山川形势,搜求了大量史料,体察了社会实际和风俗民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和知识,开阔了胸襟眼界。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此文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文中主要人物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中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颛顼】 
        颛顼(zhuān xū),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契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契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契,就是帝契;帝契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