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下)> 24、荆轲刺秦王 难度cl-7.0字数1334
  • 荆 轲 刺 秦 王
    《战国策》

        沛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 轲 刺 秦 王
    《战国策》

        沛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译文】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您的)教诲!”于是自杀。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译文】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译文】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译文】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译文】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译文】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文】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译文】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译文】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文】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文】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蹲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不舒服了好长一段时间。

    反抗秦国的壮举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机时刻,为了抵抗秦的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被秦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可歌可泣的《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是一篇初具规模的人物传记,是纪传体的雏形,亦是后世历史小说的滥觞之作。司马迁曾以此为蓝本,稍事加工,写进《史记?刺客列传》,使荆轲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并根据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终已不顾"),叙写荆轲入秦前的情况。 

        开头用简炼的语言,揭示了秦灭赵窥燕的野心,交代了当时燕国的险境。这是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向,直逼燕境。"太子丹恐惧" 而催荆轲行动。荆轲欲以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来取悦于秦王,但太子不忍。人物之间的分歧把情节推进一层,引出荆轲私见樊於期的戏剧性行动。 

        荆轲先用话激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仇恨,并暗示了樊於期的前景只能是绝境,然后提出自己的计划,这是既能报樊於期之仇,又能解燕国之危的方案。樊於期为了成全荆轲的义举,毅然自刎,献头相助。 

        樊於期献头,使太子与荆轲的分歧趋于统一: "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这是入秦准备工作的第一项。接着,又完成了第二项: 求徐夫人匕首,"以药淬之"; 第三项: 令勇士秦武阳为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为易水送别的场面创造了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知其事者",表明此举是秘密的,知道的人很少。"白衣冠以送之",表示生离即成死别,亦是对荆轲义举的激励。"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先"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篇悲壮的歌词,短短两句,遂为千古绝唱。"终已不顾",形容意志坚决,下定一死决心。 

        这种悲壮场面的渲染,凄怆氛围的烘托,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使他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颇富立体感。我们掩卷回思,其人物和场面犹栩栩如在眼前。 

        第二部分("既至秦"至篇终),叙写荆轲入秦生劫行刺秦王未成的经过。 

        荆轲至秦国后,用重利贿赂蒙嘉,经他引荐,荆轲得以在咸阳宫面见秦王,从而完成了最后一项准备工作。 

        "宫廷行刺"这一场面的描写,则通过三组人物的对比,主要是再现荆轲沉着勇敢的性格特征,而重义轻生、沉着勇敢则是荆轲主导性格的两个方面。因此,这一场面,是本文的高潮,也是完成荆轲形象塑造的最后一幕。 

        在秦廷生劫行刺场面中,三组人物的对比是: 其一,荆轲与其副手秦武阳。秦是"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勇士,当他随荆轲来到秦王殿前时,立即"色变振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却"顾笑武阳 ",用言语巧妙地掩饰了他的慌张,显得从容镇定。其二,荆轲与秦廷群臣。当荆轲在殿上追逐秦王时,"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这些平时威风凛凛的大臣们也慌作一团,可见当时情形之危急。而此时荆轲仍在拼力生劫秦王。其三,荆轲与秦王。这位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在荆轲的突然袭击下,竟吓得"环柱而走 "、"不知所为"。 

        尤为突出的是,荆轲身"被八创"、"自知事不就"时,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终不失英雄本色。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尚能如此,足以使杀人不眨眼的暴君"目眩良久",他万万没有料到: 世上竟有这等大胆的人! 在秦廷行刺场面中,作者正是通过上述三层对比,有力地突现了荆轲沉着勇敢的特征,使这位悲剧英雄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文章的特色 
        本文的作者善于用具体、细致、深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成为风姿各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人艺术。其一是, 善于把荆轲放在重大矛盾冲突的环境中描写,使其在人物之间互相撞击、互相砥砺的过程中,迸射出性格的火花,并多棱面地展示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二是, 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三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议论,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其四是,善于描写戏剧性的场面,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以突现人物性格。其五是,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文学典故: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源于《战国策》的成语,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原文为: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四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 

        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然后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小错不改,必定是要受大祸的。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源于《战国策》的成语,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原文为: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来帮忙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多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的蛇最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于是,就喝那壶酒。那个画蛇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的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出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的情景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