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韩愈集》选篇> 6、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难度cl-7.0字数504
  •     【译文】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擅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

        【译文】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译文】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文章解析

    一、文章背景 
        本文当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冬,韩愈任河南县任县令时,为送温生而作。处士,指隐居之士。温处士名造,少好读书,隐居王屋山,一度为寿州刺史张建封参军,后隐居洛阳。 

        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就任不久,即聘致石洪于幕府。过数月,又将温造征聘而去。韩愈为乌氏的求贤若渴所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序文中热情赞扬石、温两入的出众才能与乌氏的知人善任,对他们的合力报国寄以殷切期望,同时对两位人才的离去东都表示无限怅惜之情。 

    二、文章结构 
        文章开篇,不赞温生之才、乌公之识,却先说伯乐善择良马,马群遂空。运用比喻,平空起势,超忽突兀。接着又设为问答,曲折回旋,吸引人不能不接着往下读。 

        第二段,先点出温生所在的具体的地点——洛阳,并把礼节喻为捕鸟的网罗,把用礼节才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意义,又为下文自己失去交游良友而口出怨言作张本。 

        紧接着,作者以国家利益与个人私怨相对照,既表达了自己失去朋友的失落感,又体现出作者为国家而感到无限欣慰和喜悦的心情。最后几句说明了序文的来历。 

        文章处处有呼应,字字有着落。以良马喻贤士,以伯乐喻乌公,不待言而自明。文中虽似有无限怨望之情,实则已在极赞乌公确有眼光,善为朝廷选拨才士。 

        文章妙趣迭出,使人应接不暇。巧于设喻,精于呼应,文意环环相扣,笔势飘逸横出,而又浑然一体。 

        它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全从侧面下笔。如将此序与《送石处士序》对比来读,更可看出二者的不同。 

        送石生序,全从正面写石生的贤能恬淡,乌公的求贤若渴, 正面表现自己在送别时对石生的规戒和对乌公的期望,义正辞严,笔笔落到实处。而送温生序则不然。温生之贤、乌公之德,虽无一语道及,而赞颂之意毕现。且庄且谐,似喜似怨,而为国家为朝廷庆幸之情宛然。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篇幅不长而内涵容量极大,称得上是韩文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他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他的伟大成就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中人物

        温造(765年—765年),宇简舆,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唐德宗、穆宗、文宗时期官吏。 

        温造气豪嫉恶,富有谋略,长于文辞,效力于唐德、穆、文三朝,为唐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他关心民生,兴修水利,施惠于民,政声颇著。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