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文言名篇》选集> 25、游褒禅山记 难度cl-10.0字数633
  •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游褒禅山记》的文章结构

        《游褒禅山记》一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概括介绍褒禅山。先叙其别名及其名称来历。再考证洞前仆碑残文,说明读音之谬误,为第四段议论设下伏笔。

        第二段,写游览华山洞的情况。先略写前洞,点明其地形及游客甚众的特点。接着详写游览后洞的经过及其出洞后所感到的未能尽游览之兴的怨悔之情。

        第三段,自述此游之所得,这是全文的重点。此段首先发出感慨,借托古人指明其游览、观赏,往往有得的原因。接着照应上段“咎其欲出者”及“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心情,展开议论。作者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往往在于“险远”,人迹罕至之处,而欲达其胜境,必须有三方面的条件——志、力、物。然而三者中,尤以主观的努力因素最为重要;作者认为,如果能尽心,尽力,即使未能达于目的地,也于已无悔,不为人讥——跋山涉险如此,治学创业亦然。

        第四段,论述治学处事应取的态度。本段照应首段仆碑足以证讹之事,指明治学理事,应持深思慎取态度,决不能随意盲从,人云亦云。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及写这篇游记的时间。

        本文是一篇游记体散文,但就其写作意图而言,旨在借记游而抒发议论。说明无论治学,还是创业,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深思慎取的科学态度。

        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前面记游,处处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后面的议论,处处紧扣前文的游山经历。叙议结合,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因曾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少随父王益游宦四方,洞悉人情民瘼;好读书,自诸子百家之书,乃至《本草》、《素问》、小说,无所不读,过目终身不忘。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以第四名进士及第,走上仕途。

        王安石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他从政治家角度看待儒学,从而形成注重功利与实际的思维方式。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是把文学看作政治之附庸,当作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目的之手段和向不良政治及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之工具。因此,王诗重要之特征就是为其维新变法与清除弊政服务。王诗中艺术水平最高者乃其描写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志的律绝小诗和五言古诗,如《葛溪驿》、《示长安君》、《书湖阴先生壁》、《悟真院》、《泊船瓜洲》、《江上》、《夜直》、《寄蔡天启》、《乌塘》、《柘冈》、《钟山晚步》、《钟山即事》、《杖藜》、《秋云》、《金山三首》等,皆可视为其代表作品。安石晚年七绝精妙绝伦,当时即为人称赞,名为“王荆公体”。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文中人物
        慧褒禅师,唐代高僧慧褒禅师与唐玄宗之师慧忠国师为昆季,唐贞观十二年,高僧慧褒禅师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其弟子将此山改名褒禅山。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