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文言名篇》选集> 20、前赤壁赋 难度cl-10.0字数652
  •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前赤壁赋》文章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三段,写“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四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此文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配合,使感情波澜起伏,行文富于变化。在赋中融入更多的散文因素,从而达到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诗的效果,成为苏轼散文中影响最大、文学性最强的千古名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应制科,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除判登闻鼓院,试馆职,除直史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为开封府判官。熙宁四年,通判杭州。熙宁七年,知密州。熙宁十年,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湖州,因诗文触忌被劾,赴御史台狱,岁末,谪黄州。元丰七年,移汝州安置。次年,得请常州居住,知登州,除起居舍人,至京师。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元祐二年,兼侍读。元祐四年,知杭州。元祐六年, 为翰林学士承旨,知颍州。元祐七年,知扬州,除兵部尚书,改礼部尚书。元祐八年,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谪惠州。绍圣四年,谪儋州。元符三年 (1100年),北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南宋孝宗时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后期文坛领袖,散文、诗、词都取得很高成就。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继承了欧阳修所开创的平易畅达、文从字顺的风格,而更加挥洒自如,“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文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立论精辟,文笔雄健,引古论今,滔滔雄辩。记叙、抒情散文则有较强的文学性,名篇佳作很多。他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又是开拓了宋诗新境界的一位诗人,是宋诗最杰出代表之一。苏轼还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倡导和促进了宋词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发展变化。他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许多代表作,意境高远,容纳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超旷豪迈,“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开辟了宋词创作的新天地。

        苏轼的文学创作,标志着宋代文学发展的高峰,对后代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他又是我国古代最为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除诗词散文之外,又擅长书法绘画。书法是"宋四家"之首;绘画学文同而自成一家,是宋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文中人物
        苏子,《前赤壁赋》中的苏子即为苏轼。苏轼素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年轻时对宋王朝积贫积弱、文恬武嬉的局面十分不满,曾提出许多改革建议,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到黄州做了闲散的团练副使(名义上是管理地方军事的助理官)。他度过了两年多苦闷贫困的谪居生活以后,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乘舟泛游赤壁,并作《前赤壁赋》,以一种微巧曲折方式来表达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

        赤壁位于黄州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