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古文入门> 《古文观止》入门篇> 与于襄阳书 难度cl-0.0字数543
  • 与 于 襄 阳 书
    唐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与 于 襄 阳 书
    唐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译文】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译文】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译文】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与 于 襄 阳 书
    唐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下之人无可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其能不肯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释】
       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即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守,任的意思。
       负:仗侍。
       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是二人:这两种人。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援:攀援。推:推举。
       相遇:互相遇合。
       负:仗恃。谄:讨好。
       顾:照顾关怀。
       戚戚:忧虑的样子。赫赫:威显的样子。
       干之:求他。干,干谒。
       闻于人:听说。
       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
       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
       遇知:受到赏识。获礼:得到尊敬。
       恒:平常,普通。
       刍:读音chú,喂牲口的草。

    作品简介

    《与于襄阳书》作品概述
         在韩愈笔下,本来是一件俯身人下,求人引荐的事,却成了一件堂堂正正的事情。这不能不令人佩服韩愈写此信时所选取的角度之独特,与他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信中,作者从“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务必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开头便将问题提到了“享大名,显当世”的高度,而不以急于仕进,谋求一官半职为起点,显得气魄宏大不俗。

        同时他又阐述了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做官扬名往往需要有地位的人引荐,而有地位的人也需要收录有前途的门生使自己声名显赫,他们荣辱相连,这种说法收到颇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接着,文中“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一句,既表现了自己希望脱离“戚戚之穷”的处境,也表达了对于襄阳恰如其分的亲昵,媚而不着痕迹.同时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段的直述自己对得到提拔的渴望作了很好的铺垫。

        信的最后部分,韩愈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先达之士”的愿望,并对于頔进行了歌颂。这段描写,不加任何修饰、雕琢,完全采用质朴的、平实如话的语言进行陈述,更突出了感情的诚挚与率真,产生了与前两段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在本文中作者充沛的感情是通过叙述的句式与不同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例如感叹句、设问句等多种句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不平。
    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工整的对仗句来表达对比效果,而短句所产生的急促、铿锵的节奏,都从外部形式上对内容的表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使作者的主观情感飘逸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如“戚戚之穷”与“赫赫之光”的对仗,使“高材”与“盛位”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摇撼。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文中人物
    【于襄阳】

        于襄阳,字允之,名頔(dí),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由工部尚书徙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因他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于襄阳在当时是专横一方的大地方军阀,以聚敛为能事。新、旧《唐书》均有传。宪宗时,削除藩镇势力,他曾入朝为宰相,后来因罪贬为太子宾客等职。韩愈写这封信时,于襄阳是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颇受德宗器重。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