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古文入门> 《古文观止》入门篇> 晏子不死君难 难度cl-0.0字数246
  • 晏 子 不 死 君 难
    《左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 子 不 死 君 难
    《左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译文】崔武子见到棠姜,发现她很美,就娶了她。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崔武子杀死了庄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译文】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左右的人说:“死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去死?”左右的人说:“出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左右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哪儿去?作百姓君主的人,岂可凌驾于百姓之上?而是要管理国家。作国君臣子的人,岂是为了自己的俸禄?而是要保养国家。所以国君为国家而死,就跟着他去死;为国家而逃亡,就跟着他逃亡。如果为自己而死,或为自己而逃亡,不是国君私人所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这件事?况且人家拥立了国君又杀掉他,我怎能为他而死?怎能为他而逃亡?又回到哪里去呢?”门开了,晏子就进去,头枕在尸首的大腿上大声地哭。哭毕起来,蹦了三次,然后走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掉他。”崔武子说:“这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能得到民心。”

    晏 子 不 死 君 难
    《左传》

        崔武子棠姜而美之,遂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也,之,得民。”

       【注释】
       崔武子:齐卿,即崔杼。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
       庄公:齐庄公。通:私通。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口实:指俸禄。
       昵:亲近。
       庸何:即“何”,哪里。
       兴:起立。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望:为人所敬仰。
       舍:释放,宽大处理。

    社稷为大的《晏子不死君难》

    、文章写作背景
        齐国执政崔武子(崔杼)参加棠公的追悼会,看见棠姜貌美,遂娶为妇。齐庄公荒淫无道,与棠姜通奸,屡次去崔家,又拿崔杼的帽子送人,使他与棠姜的丑事闹得满城风雨。崔武子不堪忍受这种侮辱,做下圈套,在自己家里杀死了齐庄公。

    二、艺术特色
        《晏子不死君难》是以对话的方式表现晏婴对庄公之死的态度的,在交待了崔杼弑君的背景之后,就用晏婴随从的口中问出“死乎?”“亡乎?”“归乎?”三个问题,三问之下,生无数烟波,直逼出“社稷”二字。从晏婴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晏婴认为,在组成社会道德的一切观念之中,占压倒地位的观念是“社稷”的观念。

        社稷观念就是国家观念,甚至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君臣观念也要服从国家观念。君王的所作所为如果符合国家利益,君主为国家利益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随他去尽忠;君主为国家的利益而逃亡,臣下就应该随他去逃亡。反之,如果君王“为己死”,“为己亡”,则臣下就可不必跟着去死,跟着去逃亡。国家利益是衡量臣下以及君王行为的准绳,在晏婴看来,君臣关系固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即“君义臣忠”,君有君义,臣有臣义。所谓“君义”,就是晏婴所说的“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所谓臣义,就是“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君不义,则不能要求臣忠。不管君义、臣义,都包含着社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晏婴明辨公正是非,将公义与私情剖析得一清二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晏婴虽然认为齐庄公荒淫无道,不值得为他殉难,但他并不认为崔杼弑君就是值得称赞的,对于庄公被杀,他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情。他对随从的回答:“君民者,岂以陵民?”实际上是间接谴责了庄公;同时,他也不赞成崔杼弑君,不肯与崔杼、庆封者为伍,晏婴只是不肯为为君不君的国君殉葬罢了。在文中,晏婴对他的随从的头两句话回答得都很具体,但对第三个问题“归乎?”则回答得有些含糊不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开头是:“君死安归?”结尾是:“将庸何归?”说的是:“国君死了,回到哪去?”“可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并没有直接回答:“凭吊之后就回家。”他对庄公之死表示了一种茫然与痛惜的心情。这说明,晏婴的观念中,虽然将国家社稷视为最高准则,但所谓君臣之义在他思想观念中仍占有一席位置。

    作者简介

    《左传》作者及艺术特色
         《晏子不死君难》选自《左传》。《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一、《左传》作者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左传》思想观念
        《左传》的思想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即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是儒家政治思想以及观念的反映。

    三、《左传》艺术特色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文中主要人物
    【晏婴】

        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