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左传》选篇> 2、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难度cl-6.1字数239
  •     【译文】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译文】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周郑交质》文章结构及表现手法

    一、文章结构 
        周王室自平王东迁以后,日渐衰微,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以致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事件的始末,交待了人物权力背景以及交换人质的情况,郑武公及郑庄公父子先后以诸侯的身份在周朝做卿士,兼掌王室实权,由此可见他们权力已几乎到达了巅峰,而周平王所剩的权力就是想方设法削弱一下郑武公父子的实权,他所采取的方法不外就是将权力分出一部分给西虢公,以使他们能互相挟制,不至于仅按郑国的意志行事。然而就是这样一点点措施,郑庄公也敢于明目张胆地发难于平王,可见郑国父子强横到了何等地步。而周平王呢,却连义正词严的解释都不敢说,只敢唯唯诺诺地强加掩饰,周王已经与傀儡相差无几。即使对于这样一个傀儡的周天子,郑国父子也丝毫不松手,为了使自己的权力更有保障,便发生了与周王交换人质的事件。 

        交换人质能够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好处,郑国父子的权力会相对集中一些,而周王对郑的控制也便相对有效了一些,但文章并没有交待这些,而目的是要交待周平王死后发生的事情:周平王的死,破坏了以人质来维持的这一点点平静,面临着权力的再度分配,王室的人把王朝的实权全部交给了虢公,郑武公父子“龙颜大怒”,立即采取行动对周王室进行报复,这样,双方都成为了破坏“和平”的祸端。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这个过程说明了双方缺乏诚意是“交恶”的根本原因。双方交往,忠信是基础,礼是纽带,只有如此,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义。紧接着,运用一系列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指出只要心怀诚信,这些极普通、菲薄的东西都可作为祭品敬献给鬼神,和牛、羊牺牲、精美容器一样可以表示敬畏之情,这正是“礼轻情义重”的意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意也在此吧!那么两个国家要结成友信,又岂能用得着人质呢!这句诘问用得很好,恰到好处地扣在了“人质”的题目上,显得条理非常清晰,而作者的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二、表现手法 
        本文采用了《左传》经典的“春秋笔法”,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破坏了。作者把周、郑称为“二国”,就暗含讥讽之意。文中描写了周平王的虚辞掩饰与郑国的强横,反映了那个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提防戒备和弱肉强食的政治面貌。 

    《左传》作者及艺术特色

        《周郑交质》选自《左传》。《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一、《左传》作者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左传》思想观念 
        《左传》的思想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即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是儒家政治思想以及观念的反映。 

    三、《左传》艺术特色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文中主要人物

    【周平王】
        周平王(约前781—前720年),中国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平王死后,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

    【公子忽】
        姬姓,名忽。郑庄公长子。曾作为人质入周。后为大夫祭仲拥立,成为郑昭公。即位后,宋庄公胁祭仲改立公子突(即厉公)为国君,于是他便逃到卫国。后因国内矛盾,郑厉公逃走,祭仲迎郑昭公复位,在一次出猎时被高渠弥射杀,前后在位三年。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