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史记》选篇> 1、谏逐客书 难度cl-6.5字数921
  •     【译文】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

        【译文】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译文】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译文】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译文】“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译文】“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译文】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谏逐客书》文章解析

    一、文章背景 
        本文出自《史记·李斯列传》,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李斯在秦王十年(前273年)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 

        秦国下达“逐客令”是有原因的,当时秦的近邻韩国,害怕秦国强大,就派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为秦国开挖渠道、兴修水利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事情被秦国察觉后,那些由于客卿受到重用而自身权势受到削弱的秦宗室大臣,便借机劝说秦王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写了这封谏书。 

    二、艺术特色 
        本文首先征引史实,论证历代秦君重用客卿的功业;其次列举大量事实,力辩秦王重视四方之物而排斥四方之人的错误;最后提出广延人才以成就帝业的大计。全文立论鲜明,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奔放;语言多用排偶,词采富丽,音调铿锵,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对后世散文尤其是骈文有明显影响。又另有《论督责书》,文风峭刻而缺少文采。此外,秦始皇巡行各地时勒石颂德的刻石文,相传亦多出自李斯之手。 

        这篇文章运用铺陈的手法,以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又不显得堆砌、琐碎,相反使文章句式显得整齐,有一种音调和谐的节奏感,文字优美,琅琅上口。作为一篇论说性的文章,中心论点突出,做到了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多方论证,利害对举,说理透辟,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使李斯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介绍

    一、李斯的生平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政治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李斯的文学成就 
        其《谏逐客书》是古代散文名篇。该文首先征引史实,论证历代秦君重用客卿的功业;其次列举大量事实,力辩秦王重视四方之物而排斥四方之人的错误;最后提出广延人才以成就帝业的大计。全文立论鲜明,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奔放;语言多用排偶,词采富丽,音调铿锵,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对后世散文尤其是骈文有明显影响。又另有《论督责书》,文风峭刻而缺少文采。此外,秦始皇巡行各地时勒石颂德的刻石文,相传亦多出自李斯之手。 

    文中主要人物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公元前238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他以武力统一中国,并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改革。自此,这些改革措施成为中国在文化上保持统一的重要因素。

        在秦始皇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周朝开始衰败,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诸侯间战争不断,小的诸侯国不断被吞并。秦国的统治者采用法家思想实行变革,秦国势力逐渐壮大,到秦始皇出生时,它已成为诸侯国中的第一大强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那一年,他才13岁。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他厉兵袜马,出兵攻击他国。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国家,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结束,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得以建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意为“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立即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废止旧制。他把全国分成36个郡县,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职,平衡文武百官。大小官吏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他还将旧贵族迁至首府咸阳,以利于监管。 

        除此以外,秦始皇还进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他修驰道、通水陆、通险阻,并按秦制统一全国度量衡、货币及车宽,规定隶书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公元前213年,他下令焚烧除农业、医药、秦朝史书及法家书籍以外的其他所有书籍。儒家经典和其他诸子书籍,一概被焚毁了,这也许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劫难。秦始皇想借此削弱法家以外的学派,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 

        秦始皇的对外政策也是强有力的。为了防止外族人侵,他下令把分散在北部边界上的城墙连起来,形成一道巨大的高墙,这就是今天的万里长城。修筑长城及对外征战,使得摇投赋税增加,百姓民不聊生。由于直接对抗暴政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刺杀秦始皇的事件时有发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