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欧阳修选集》> 5、泷冈阡表 难度cl-8.0字数1364
  •     【译文】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译文】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因此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译文】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岗。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起初诰封为福昌县太君,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她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译文】先父死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供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获得赠封双亲。又过了十年,我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以不相称的才能,做了朝廷的副枢密使,进为参知政事。又过了七年才解除职务。自从进入军、政二府后,天子施恩,褒奖三代宗亲。自从仁宗嘉佑年间以来,每逢国家大庆,必定对我的先祖加以赐恩。曾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累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累赠为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累赠为越国太夫人。皇上初次举行祭天大礼,先父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爵为魏国太夫人。

        【译文】于是我流着泪说:”唉!做善事无不得到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先祖和父亲积善有德,理应享有这种盛大的酬报。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赐爵位、受封官,经表彰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赏诰封,这就足够使其德行显扬于后世,庇荫支持子孙。”于是排列我家世代的谱系,详细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下先父崇国公的遗训,以及太夫人的教育,以及所以对我有所待的原因,都写在阡表上,好让大家知道我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适逢其时才能得到高位,有幸保全大的原则,没有辱及先祖,都由于上述的原因。

        【译文】神宗熙宁三年,庚戌年,四月初一辛酉,十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欧阳修立表。

    《泷冈阡表》的文章结构

        本文是欧阳修晚年为他的父母的墓碑撰写的表文。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之所以在父亲去世时未做墓表,而在父亡六十年后才了此夙愿,实在是“非敬缓也,盖有待也。”这个“待”字, 便是全文的文眼。 

        第二段,讲述欧阳修四岁时, 父亲过世, 母亲守寡, 于穷困中对欧阳修“以长以教”。欧阳修从小受到父母立身处世的深切影响, 他从母亲对父亲生前行事及志向的屡屡追叙中, 受到传统观念的浓厚熏陶, 因此终能“幸全大节, 不辱其先”, 而光宗耀祖。 

        欧阳修的父亲居官清廉, 又好扶贫济困, 全家生活一直处于贫寒之中。欧阳修从与母亲二十余年厮伴中, 母亲琐琐屑屑的无尽话语中, 精择了两个故事, 以干净利落、不枝不蔓的文笔, 简练精当地突出了“待”的内涵。其一是: 欧母初嫁时, 欧父丧母已一年, 年节祭祀,一定哭诉。这里讲了一个“孝”的例子。其二讲了一个“仁”的例子: 欧父曾夜办文书,屡屡停下来叹息, 说:“这是死罪案子, 给他找条生路却找不到。”欧母问道:“生路可以找吗?”欧父答:“求其生而不得, 判处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况且有时可以找到生路呢! 因为有的找到了生路, 则知办案人粗疏, 死者会有遗憾的。”然而世事远非如此,“夫常求其生, 犹失之死,而况常求其死也。”欧父这道尽吏治败坏、人心凶险的一声喟然长叹, 在欧阳修心中该是有强烈共鸣的。行文至此,欧阳修借欧母之口,实写欧父的立世为人,构成文章的主要部份。欧母继一番释仁释孝的现身说法之后,再三告诫欧阳修:供养父母不在物质上的丰厚,关键在于孝敬;待人不在广泛周济,关键在于仁心。这段嘱咐与教导,语意坚实而一诉三叹,感情委婉而期望很深,揭示了“待”的基本内容,为下文“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的立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第三段,欧阳修对欧母的待人处世,又追补了一笔,使欧母的人品落到了实处:欧母治家俭约,并深为欧阳修秉性正直、不肯阿谀取容而自豪。不能苟合于世,难免得罪权贵,故“俭薄所以居患难也。”俭省度日,少有结余,纵逢患难,亦稍从容。尤其欧阳修一度被贬时,欧母言笑自如。这些描写,充分表现出欧母承欧父之风,不以官禄之得失论定欧阳修,而能坚守“仁孝”,持中正之心,与欧阳修同甘苦,共患难,并给以道德上的力量和生活上的勇气。 

        第四段,将“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的历次所加宠赐,一一道来。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三代受到皇帝赠封,“待”字有了着落,动手作墓表的时机终于成熟。欧阳修实现了父母“有后”、的愿望,而这“有后”,则是父亲“为善无不报”的“理之常”,从而褒扬了父亲,与为亡父树碑之传的意旨紧紧相扣。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首尾贯通,剪裁得体,详略有致。要旨明确,文字精练,在行文上避用空洞的套话,有重点地择取几个细节,摹声传神,生动感人。在文字上, 欧阳修用语平朴自然, 不事藻饰, 率意写出, 句句掬自胸中, 真实亲切, 深挚缠绵,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一、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四十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永丰)人。四岁而孤,家贫,竟至“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泷冈阡表》),依三叔欧阳晔生活。寡母郑氏教养成材。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游随州,得韩愈诗文遗稿,读而慕之,遂厌当时沿袭五代馀习的锼刻骈偶之文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与梅尧臣、苏舜钦及西京留守钱惟演等诗酒唱和,其文名传于天下。景祐元年(1034年),授宣德郎,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被贬,谏官高若讷独以为当黜,欧阳致书责之,以为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上其书,遂贬为夷陵县令,徙为乾德令。后仁宗锐意太平,广言路,修政事,庆历三年(1043年),人荐修为谏官,遂以太常丞知谏院。修勇于任事,敢于上言,论事切直, 权贵侧目,人以为仇。仁宗独奖其言,赐五品服,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此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修全力支持。庆历五年,范仲淹被免职,修自劾乞罢转运使。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加以陷害,下开封府审讯,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被贬为滁州知州。其名著《醉翁亭记》即写于滁。居二年,徙扬州、颍州,皆有惠政,改南京(宋真宗时以宋州为宋太祖旧藩,升为应天府,后建为南京)留守,以丁内艰去职。服除,入朝,判流内铨,小人畏其复用,纷纷排挤,出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嘉祐二年(1057年),知贡举,时士子崇尚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提倡自然平易文风,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嘉祐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礼部侍郎,又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升为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次年,更进阶正奉大夫。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御史中丞彭思永、御史蒋之奇诬蔑修与其长媳关系暧昧。修以风节自持,受此污辱,九上章奏,请求辩白。朝廷使诘彭、蒋,二人理屈辞穷,皆被黜,修亦心灰意冷,连乞致仕。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次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二、欧阳修的文学创作 
        修博学多才,是史学家、经学家与博物学家,其古文、词曲、诗歌创作皆取得很高成就。在诗歌创作上,有意矫正流行于当时的镂金错彩,注重词藻、典故而忽略内容的西昆体诗风。如叶梦得所言:“欧阳文忠公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石林诗话》)其诗不用生僻之典,不堆砌华辞丽藻,不重奇巧对偶。只是把目所见、心所感写了出来,仿佛信手拈出,质朴平易,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今人钱钟书云:“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宋诗选注》)其诗作中多记事、写志、摅思、说理之作。如《啼鸟》、《答原父》、《读徂徕集》、《重读徂徕集》、《食糟民》、《送任处士归太原》、《戏答元珍》、《和明妃曲》等皆为其代表作品。他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还是一代诗文革新的主将。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早年即学习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曾补缀校定《韩愈文集》以为标榜。他的古文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道先于文,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在语言风格上,取法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而加以发展,提倡平实自然切于实用的文风,以反对浮靡华艳的西昆体“时文”和怪僻艰涩的“太学体”。欧阳修还擅长写词,不过内容较狭窄,仍以表现恋情相思、惜春悲秋为主,词风近于冯延巳,与晏殊并称,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词,笔调婉转,情思深挚,意境深远,是北宋婉约词的名作。 

    三、欧阳修的影响 
        欧阳修以高超的文学识见和卓著的创作实绩而成为当时的文坛宗主,“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扶植荐拔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成功地变革了诗风和文风,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所著史书除《新唐书》外,还有《新五代史》传世。 

    文中人物

        欧阳修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 在这样岌岌可危的政治形势下, 身为古文运动宗师的欧阳修,直面北宋腐败局势,痛念民生之凋敝, 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将改变这种局面,立为一生奋斗的理想。然而,从他早年参加范仲淹改革,及至“庆历新政”失败,到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态度,再到最后反复上疏求归乡里,对北宋前途已渐趋失望,从而视富贵如浮云,弃轩冕如脱屣,内心宁静淡泊。但另一方面,他也反复宣扬光宗耀祖、因果报应等封建观念,尤其在他的晚年,身处高位,因循旧习,不思改进,后来上表请归,希功成身退。由此可见欧阳修思想的矛盾。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其先父写的墓表。欧阳修父欧阳观死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作者于皇祐五年(1054年)护母丧归葬于吉州泷冈时,即作有《先君墓表》,未刻石。《泷冈阡表》是熙宁三年(1071年)在青州任上就《先君墓表》精心改写而成,时作者已64岁。泷冈是地名,在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市的凤凰山上,阡,墓前的墓道。阡表,即墓表,墓道上的石碑文字,用来表彰亡者生前的嘉言懿行,或丰功伟绩。文成之后,刻石立碑于坟前,以供人瞻仰凭吊。本文其实是作者为他的父母的墓碑撰写的表文。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