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欧阳修选集》> 2、丰乐亭记 难度cl-8.0字数504
  •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文笔纵横的《丰乐亭记》

        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记叙作者贬到滁州之后在丰山脚下建造丰乐亭的经过,描绘丰山一带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和人民丰足安乐的生活,但这些记述和描绘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意义。 

        第一部分,写在丰山下建造丰乐亭的经过。文章说由于在丰山下有甜的泉水,这里的景色又好: 山势“耸然而特立”,幽谷“窈然而深藏”,泉水“滃然而仰出”。由于喜爱这里怡人的风景,作者于是主持疏通泉流,辟地建亭,使这里成为滁人游览的地方。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因景建亭。 

        第二部分,写滁地的沿革及当地人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情况。先写五代时滁州是用武之地,作者有意于察访遗迹,终因年代久远,天下承平已久而不可得。继写唐朝后期天下的大动乱,“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到了“宋受天命”而出现的太平之世。历史上屡次纷乱更显得宋朝太平之可贵的思想,隐含其中。最后写由于滁地闭塞,“民生不见外事”,当地人只知道乐生送死,甚至不懂得他们是赶上了好的朝代。由古写今,说明丰乐的由来当归功于君王的恩德。 

        第三部分,写与民同游丰乐亭与作记的本意。同首段的尾句遥相呼应,作者写自己“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在这里观赏四时之景,并且在游赏中为滁人述说当地山川的变迁,风俗的演变,"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时也",尽"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刺史的职责,交待了写作本文用来说明亭子命名 “丰乐亭”的原由。 

        文章赞美社会安定,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文中追溯分裂时的战乱场景,既是烘托太平之乐,更是居安思危,警醒世人,并为安享太平、缺乏深谋远虑的当权者提供历史借鉴。 

        在写法上,文章主要是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另一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中迭次运用一古一今,一反一正的写法,反意正出,层层逼出主题,极尽了开合变化之妙。描写山间四时之景,从容平易,笔触清新、优美。自叙与民同乐,情感诚挚。本文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它不用偶句,也少有藻饰,语言简淡而传神,意象超远,摇曳多姿。因此,本文篇幅虽短,但其文笔纵横,开合曲折,颇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一、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四十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永丰)人。四岁而孤,家贫,竟至“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泷冈阡表》),依三叔欧阳晔生活。寡母郑氏教养成材。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游随州,得韩愈诗文遗稿,读而慕之,遂厌当时沿袭五代馀习的锼刻骈偶之文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与梅尧臣、苏舜钦及西京留守钱惟演等诗酒唱和,其文名传于天下。景祐元年(1034年),授宣德郎,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被贬,谏官高若讷独以为当黜,欧阳致书责之,以为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上其书,遂贬为夷陵县令,徙为乾德令。后仁宗锐意太平,广言路,修政事,庆历三年(1043年),人荐修为谏官,遂以太常丞知谏院。修勇于任事,敢于上言,论事切直, 权贵侧目,人以为仇。仁宗独奖其言,赐五品服,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此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修全力支持。庆历五年,范仲淹被免职,修自劾乞罢转运使。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加以陷害,下开封府审讯,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被贬为滁州知州。其名著《醉翁亭记》即写于滁。居二年,徙扬州、颍州,皆有惠政,改南京(宋真宗时以宋州为宋太祖旧藩,升为应天府,后建为南京)留守,以丁内艰去职。服除,入朝,判流内铨,小人畏其复用,纷纷排挤,出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嘉祐二年(1057年),知贡举,时士子崇尚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提倡自然平易文风,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嘉祐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礼部侍郎,又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升为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次年,更进阶正奉大夫。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御史中丞彭思永、御史蒋之奇诬蔑修与其长媳关系暧昧。修以风节自持,受此污辱,九上章奏,请求辩白。朝廷使诘彭、蒋,二人理屈辞穷,皆被黜,修亦心灰意冷,连乞致仕。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次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二、欧阳修的文学创作 
        修博学多才,是史学家、经学家与博物学家,其古文、词曲、诗歌创作皆取得很高成就。在诗歌创作上,有意矫正流行于当时的镂金错彩,注重词藻、典故而忽略内容的西昆体诗风。如叶梦得所言:“欧阳文忠公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石林诗话》)其诗不用生僻之典,不堆砌华辞丽藻,不重奇巧对偶。只是把目所见、心所感写了出来,仿佛信手拈出,质朴平易,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今人钱钟书云:“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宋诗选注》)其诗作中多记事、写志、摅思、说理之作。如《啼鸟》、《答原父》、《读徂徕集》、《重读徂徕集》、《食糟民》、《送任处士归太原》、《戏答元珍》、《和明妃曲》等皆为其代表作品。他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还是一代诗文革新的主将。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早年即学习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曾补缀校定《韩愈文集》以为标榜。他的古文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道先于文,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在语言风格上,取法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而加以发展,提倡平实自然切于实用的文风,以反对浮靡华艳的西昆体“时文”和怪僻艰涩的“太学体”。欧阳修还擅长写词,不过内容较狭窄,仍以表现恋情相思、惜春悲秋为主,词风近于冯延巳,与晏殊并称,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词,笔调婉转,情思深挚,意境深远,是北宋婉约词的名作。 

    三、欧阳修的影响 
        欧阳修以高超的文学识见和卓著的创作实绩而成为当时的文坛宗主,“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扶植荐拔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成功地变革了诗风和文风,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所著史书除《新唐书》外,还有《新五代史》传世。 

    文中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