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国学经典> 《经典吟诵》课程版> 16、饮酒 难度cl-3.5字数64
  • 饮 酒
    宋  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而 无 车 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心 远 地 自 偏。

    采 菊 东 篱 下,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飞 鸟 相 与 还。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饮 酒
    宋  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而 无 车 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心 远 地 自 偏。

    采 菊 东 篱 下,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飞 鸟 相 与 还。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 酒
    宋  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而 无 车 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心 远 地 自 偏。

    采 菊 东 篱 下,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飞 鸟 相 与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悠游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离开污浊的上层社会和黑暗官场,进入纯朴的田园生活后诗人心情的愉悦与宁静。

        诗的头四句,写隐居的乐趣之一,是摆脱了喧闹虚伪的官场生活,得到了清静与安宁。“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说因为自己的情趣与达官贵人毫无共同之处,所以来往的人就很少,住处也就显得偏远。一问一答,把诗人那种厌恶官场,蔑视权贵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后六句写隐居的乐趣之二,是平静悠闲,自由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所称道。它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恬淡闲静的心境、忘怀世务的襟怀,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了出来。似乎毫不着力而形象生动,信笔点染却韵味悠然。最后四句写诗人抬头见山,傍晚时山中气象越发可爱,飞鸟成群结伴而还。诗人从眼前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了返璞归真、任性自然的哲理,并为自己选择了符合这一哲理的生活道路而感到无限欣慰。

        诗人为眼前这种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感到这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于是他巧妙地以“欲辨已忘言”作结,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想象,既免去了繁冗的说理,又显得含蓄有味。诗中所描写的隐居生活和隐者心境,十分闲寂,似乎神游天外,一片恬静宁谧的气氛。但只要深入体味,还是可以感受到诗人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苦闷和他对现实的不满。

     

    人物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