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文言名篇》选集> 29、吴山图记 难度cl-10.0字数427
  •     【译文】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译文】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译文】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译文】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吴山图记》的文章结构及艺术成就

        本文描写吴县百姓与魏县令相互思念的绵绵之情,颂扬了“君之为县有惠爱”的意图。

        文章首先介绍了吴县诸多的崇山峻岭、吴王故宫、西子遗迹、名胜风景以及沉浸着七十二座山峰的广阔太湖,给读者展示了一派“海内之奇观”的吴县秀丽风光。作者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中颂扬“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作好铺垫。

        第二段,归有光以极为感慨的口气,论述了县令对于百姓的重要。县令如果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泽而享有荣耀。这些议论是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魏君之于吴县的山川,实在是为山河增添了光彩。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写吴县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文字相互照应,使议论和写景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将魏用晦治理吴县的功绩形象地表现出来。

        接着,归有光以苏轼称赞韩琦不忘情于黄州,并替黄州人将韩琦的《思黄州》诗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引出“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道理。并以魏用晦已离开吴县三年,仍时常拿出《吴山图》深情地叹息,来说明魏用晦为官贤明,不忘百姓的品德。文章紧扣主题,使对魏用晦的颂扬之情达到高潮。意蕴悠远,笔墨更在山水之外,颇具情韵。

        从这篇不长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归有光把握此类文章的功力。他以县令和吴民相互思念之情作为文章之魂,以《吴山图》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无论是描写吴县秀丽山川、抒发感慨的议论,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故事,都离不开烘托魏用晦的贤明和政绩。文章以舒缓的语气叙说平平常常的事,却又紧扣着抒发深情这个中心,因而不使人觉得他颂扬好友牵强、琐屑。从文章中还可以看出归有光善于把生活小事引摄到“载道”的“古文”上来,以及善于以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来抒发情致的为文特点。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推崇唐宋古文的自然流畅,文从字顺,被称为“唐宋派”。在这派中,归有光堪称魁首。他斥责当时文坛盟主、拟古主义代表人物王世贞为“妄庸巨子”。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固然是好,但唐宋的名文也佳,那种“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味泥古的流弊,必然将文学引入歧途。归有光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矫正拟古的流弊。他的散文善于捕捉身边琐事,朴素清新,简洁流畅,亲切感人,是“唐宋派”中创作成就较高的散文家。对清代“桐城派”也有很大影响,受到方苞、姚鼐等人的推崇。

    文中人物

        魏用晦,名屏山,四川梓潼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甲进士。任吴县县令时,为吴县人民作了不好好事,吴县人民为了颂扬他的政绩,在他将要离开吴县的时候作《吴山图》以示感谢。当其离开吴县三年后,因观览此画怀念吴县百姓,遂请同年好友归有光作文以记之。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