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经典必背> 《前出师表》> 1、前出师表 难度cl-9.0字数746
  •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译文】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译文】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译文】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前出师表》艺术特色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时,魏国皇帝曹丕去世,这时,蜀汉已从刘备死去的震荡中恢复过来,结盟孙吴,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在建兴五年(227年)率军北伐曹魏。

        这篇《出师表》是他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的奏疏,是针对后主刘禅的错误而进行的劝谏,言语恳切朴实,是一篇充满了丰富情感和人格魅力的文章。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文章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可见,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并把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叙述作者本人身世、及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作者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让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同时也将先帝作为榜样,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这段叙述虽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建立了联系。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一、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公元前181—公元234年),三国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初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被称为“卧龙”。后佐刘备建立蜀汉,与魏、吴鼎足而立。官至蜀国丞相。刘备辞世后,辅佐后主刘禅。曾六次出兵攻魏,后病死五丈原军中。

    二、诸葛亮的文学成就
        文学上以散文见长,代表作有《出师表》。此文情辞恳切,为杜甫、陆游等所推崇。又有《后出师表》,其中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世广为流传。其乐府诗《梁甫吟》,亦为后人所称道。

        此外还有《隆中对》、《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另有兵书《兵要》、《心战》、《兵法二十四篇》。

    文中主要人物

    [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诸葛亮数次北伐,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费祎]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曾多次奉命使吴。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公元253年被魏刺客杀害。

    [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多次斥责宦官黄皓。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神副贰。

    [郭攸之]
        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年)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