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中国文学全景>唐五代文学

一、初唐诗坛

发布时间:2017-05-14

第四章  唐五代文学

一  初唐诗坛

1.1 初唐四杰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约616—664)是贞观诗坛重要的宫廷诗人。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一生写诗无数,《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题材内容仍局限在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中,依然是齐梁诗风的延续。 

       初唐诗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为高官,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他的诗歌创作,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如《野望》,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东泉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诗作《咏鹅》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四杰”所写的五律,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七言歌行中的杰作,他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诗笔描绘了长安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唐高宗、武后时期,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约654—约708),字必简,原籍襄阳,从祖辈起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他是杜甫的祖父,为人恃才謇傲,在当时与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其最有名的一首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2 张若虚与刘希夷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可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刘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也营造了一种优美的诗境,写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1.3 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有《陈伯玉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神功元年(697),他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军事失利。他屡谏不用,因登蓟北城楼,想到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的往事,有感于自身抱负无从实现,吟出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一种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也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因素。

伯玉毁琴

       有一年,陈子昂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虽然他胸藏锦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这天,陈子昂在街上闲游,忽然看见一位老者在街边吆喝:“上好的铜琴,知音者快来买呀!”陈子昂便走过去,看看这把琴确实是好琴,便对老者说:“老伯,我想买这把琴,你老出个价吧……”老者把陈子昂打量一番后说:“先生果真想买这把琴吗?我看先生举止不俗,定非寻常之辈,实话对你说,别人买不能少于三千钱,先生若买就两千钱吧。只要这把琴寻到真正知音之人,能够物尽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其实,一把琴两千钱在当时也是天价了,陈子昂却毫不犹豫的将琴买下了。围观的人见这位书生花这么多钱买了一把琴,都觉得这“琴”、这“人”都有些不凡!陈子昂看看众人说:“在下陈子昂,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莅临……”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一早,很多人都来听琴,其中不乏文人骚客,各界名流。

       陈子昂抱琴出场,对观者抱拳一揖道:“感谢各位捧场,但我陈子昂弹琴是假,摔琴是真!”话音刚落,陈子昂将琴高高举起当众“啪”地往地上一摔,立刻弦断琴碎,把众人惊得个个目瞪口呆!陈子昂朗声笑道:“我陈子昂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在心,诗词歌赋,长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但我却处处遭人冷遇。今日借摔琴之由让众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陈子昂说罢,从箱子里取出大叠诗词文稿,分发给在场的人。在场的一些名流看了陈子昂的诗文后,个个感叹不已,这—首首诗、一篇篇文章果然字字珠矶,精美绝伦!于是,陈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锦绣诗文便在京城传开了!从此,陈子昂的住所每日来访者络绎不绝,后来,陈子昂的诗名传到了朝廷那里,使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终于得到了重用。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