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扩展阅读>古代文化生活全景>古代居住建筑

第一章 古代的宫室与建筑

发布时间:2017-05-14

1、穴居与版筑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穴居:从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以避雨雪风寒,发展到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没有脱离一个“穴”字。

       窮(今简化为穷),穴下一个“躬”字,躬即身体。穴室只有一个出入口,人一直往里走是没有“出路”的,也就是走到了尽头、顶点。古代穷与达相对,达即通达,畅行无阻,然则穷的本义即无路可走。窘迫的窘也从穴,也是因为以人在穴中表示受困的意思。

       地下的挖掘也证明了远古穴居的事实。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遗址则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个遗址中的房屋有两种:方形的多为浅穴,深五十至八十厘米。穴的四周紧密地排列木柱,并从外面敷上草或草泥以形成墙壁。其他地方发现的浅穴式房屋,也是从地面下挖一米左右。

       在半坡村也发现了建在地面上的房屋遗址,墙壁也是用排木敷以草、泥而成。随后,大约在商代,已经大量使用版筑(即筑土墙)的方法立墙,当然,半穴式的房屋仍然存在,但大概只是奴隶的住所:墙壁厚实而又全在地上的房子总比浅穴舒服。

       板筑又作“版筑”。中国早期土木建筑多捣土为墙,称为筑。筑土前先夯实墙基。筑墙时,以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这种方式在民间长期存在,—直到现代仍然继续使用。从现代的地下发现看,砖的使用到汉代才较普遍,秦始皇宫室之墙以土夯成再涂以颜色是可能的。

       自从居室从浅穴演进为地面建筑后,便又相应地产生了一批反映这种新型居住条件的文字,例如室、家、宅、宗、安等。这些字都从宀,在古文字里的图形,正是版筑房屋的正面或侧面的形象。

相关知识

      【傅岩】古地名,相传商代贤士傅说(yuè)为奴隶时版筑于此。后来,武丁举以为相。后世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

2、庭院

       庭院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面积一般较大。王宫的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故称朝廷。

       庭中一般还种植槐树、柏树等。堂后与室之间,一般也有露天空地,称后庭,后世或称为院。

       周代的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三间中当中一间为明间,为出人之门,左右各一间,类似后代的门房、传达室,叫塾。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在门与堂之间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分隔前、后二院。成语“大家闺秀”、“待字闺中”中之“闺”即指这个二门,反映出古代女子生活的环境即是身处内院,谨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习俗。  

       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君王之庭又叫朝、朝庭。但这个庭都是在闺门以内。

      “成语‘门庭若市’,是指大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者众多。”院落通向外面的大门就叫做“门”,进入大门后的院落称“庭”,这是古代院落式的典型建筑结构。主人在招待宾客或接见客人时,来人比较少,宾客尊者都可以上堂,而随从卑者只能留在庭院中。如果来人较多,那么只有尊者才可以进入大堂,其余人等只能在庭院中等候。

3、上古宫室

       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为:堂、室、房。

       宫室:宫、室都是房屋的意思。二字常混用,分别言之,则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包括房屋外面的围墙;室侧重于房屋内部,只是整所住宅的一个居住单位,即住室。故围墙称“宫墙”,“升堂人室”不可改为“入宫”。另,先秦时期,宫室指一般住宅,没有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帝王的住所才叫做官,如皇宫、宫殿。后来,宗庙、神庙也叫宫。从此,宫、室二词意义就有比较大的差别了。

       宫室中,堂上的尊位,以室的户牖(yǒu)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即古书上常说的“南面”。我们知道古代帝王总是坐在殿的“坐北朝南”位,这与堂上的尊位有关。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坐在东向,尊位自己坐,就是看不起刘邦)

       堂、室、房:古代建筑的主体由堂、室、房组成,都建筑在高台之上。堂的位置是在住室的前面,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的后面是室,是住人的地方。帝王的室叫路寝(路,大也),大夫以下称正寝。室的东、西两侧有屋,叫东、西房。堂前有台阶。

       殿堂:殿本为高大的房屋,后又特指帝王所居住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堂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殿、堂为皇室建筑中的主体部分,二者区别较大:堂只有阶,殿则不仅有阶,还有陛。另外,殿除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做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

       阶陛:堂前的台阶有两个,分东、西阶。东阶是主人行走时用的,而西阶是留给宾客行走时用。宫殿的台阶有级数规制,称为陛。

       厢:厢指堂的东西两侧的夹室前小屋,后世多指堂和室之间的左右两侧房屋。堂、室都朝南,后世的东厢、西厢则朝西东。 

       影壁:在院落的大门内迎面处,或大门外正对门之处所立的一道短墙,做屏障之用,又称萧墙、照壁。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

相关知识

      【东西序】周代典型的宫室,堂的东西两侧的墙分别称为东序、西序。

      【东西夹】堂的东西两侧,即序之外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与西夹,又称为阁。

      【绳枢户牖】古代穷人住所简陋,虽有户有牖,但只略具该项功能而已:用绳系住门框,用破瓮塞在墙上当窗户。

      【萧墙之祸】指内讧。 

4、宫殿和其他建筑

       宫殿建筑在堂室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规模更大,更讲究皇家的尊贵和气派。其它的如祭祀、寺宇道观和园林建筑,功能特殊,建筑形式显得更特别一些。

       宫殿:秦汉以前,与殿堂向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为帝王专用,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历代宫殿,基本都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在最前面设置若干大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旷为特点;后庭为宫,是帝后、嫔妃所居之处。宫殿都追求宏伟壮丽,一表现在宫殿屋宇之多,如西汉时萧何负责修造的

       未央宫就由40多座殿堂组成,周长达11公里;二表现在殿顶的形式和装饰上的考究,如大屋顶设让逐渐形成以重檐庑殿为最尊贵的形式。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

       阙身用砖石或砖石木混合建成,其上再建楼,这个楼就是“观”。观、阙又叫“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雄伟的气势,便于嘹望守卫和公布告示。自汉至唐,观阙一直位于宫殿及其他组群建筑的前部,所以又成为宫门的代称,进而又引申借指朝廷。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宫殿前的魏阙,到明清时代演变为午门。现在北京故宫的午门(宫之正门)外左右两组高建筑即是。

其它建筑

       祠堂:最初春祭称祠,祠后来用来泛指对鬼神的祭祀。汉代以后则变成祭神的住所,以后又称供奉祖先的庙为祠、祠堂。

       寺: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后由于西域僧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便将僧人所居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就专指和尚庙。

       庙:本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有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另外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坛: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著名的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塔: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全部评价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