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上)> 28、于园 难度cl-7.0字数240
  • 于 园
    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于 园
    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译文】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就不会用钥匙打开门来迎接客人。葆生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译文】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石头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到上面去,因为这里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厅临近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中,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文章解析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本文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奇,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文化常识:古代园林建筑名称 

    馆 
        《说文》: "馆,客舍也。"《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古接待宾客、临时寄居的地方。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的离宫,亦称 "别馆"。《史记•李斯列传》: " (秦始皇) 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汉代苑中之宫,偶有称馆者,如云林馆、阳禄馆等。 

        在明、清私家园林中,常将待客游憩的厅堂名之为"馆"。如苏州留园有"林泉耆硕之馆"、拙政园有"三十六鸳鸯馆"、网师园有 "蹈和馆"、南京愚园有 "秋水蒹葭之馆"、常熟燕园有"童初仙馆"等等。故明代计成在《园冶》 中解释: "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 

    台 
        高起地上顶部平整的建筑物。《尔雅•释宫》:"四方而高曰台。"是指平面为四方形的台,这是古代台的基本形式; 《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也。"是说台有广瞻四面八方的作用,台不一定是四方形的,故段玉裁注: "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尝统称之为"台观"。在秦汉时 "台"与 "观"并无严格的区别; 两者可以通用,如上林苑昆明池中的 "豫章台"也称 "豫章观"。 

        台,在历史发展中,有不同的形式,其功用亦随观赏对象和娱游活动的不同而异,亦有不同的建构方式。如台上建有屋宇的,特称之为"榭"。《传》:"土高曰台,有木为榭。"《说文》: "榭,台上有屋也。"如上林苑长杨宫中的台,名 "长杨榭",亦叫 "射熊观"。而后世则无有名榭者,台上的建筑 "累栋而重雷",十分复杂,仍称之为台,如三国曹魏的"铜雀台"、"金凤台",北魏时的 "凌云台"、"灵芝台"等等。 

        高台建筑,是秦汉造园与建筑的时代特征。秦汉苑囿之大,周袤数百里,原是在帝室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领地上,建立的离宫别馆群落,观赏方式主要是宏观景象,须登高临下,俯仰环瞩。"大苑囿"与 "高台榭"两者相辅相成,有内在的联系。东汉以后,造园艺术与生产分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造园空间规模的日趋缩小,台的体量与高度亦随之缩小、降低,台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到造园艺术高度发展的明清之际,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俱为台。" 

    台榭 
        古称筑土竖高为台,台上建有屋宇为榭,台榭为有建筑之台的统称。《墨子•辞过》: "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淮南子•汜论训》:"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古代帝王苑囿建筑,或建于高处的观览建筑常泛称台榭。唐•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古时指非四方形的高台为观,因可远眺广瞻四方景象,故名。《左传•哀公元年》: "宫室不观,舟车不饰。"注: "观,台榭也。"《释名•释宫室》: "观,观也,于上观望也。"《说文》: "台,观四方而高者也。"段注: "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凡以观望为目的之建筑物,亦称之为观,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是将宫门前的标志两边的望楼称为观。后道教的殿宇称观。《古今韵会》: "宫谓之观。"

    厅 
        是听事之处和会客、宴集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厅的本义,如《集韵》所说:"古者治官处谓之听事,后语省直曰听,故加广(廳)。"自清以来都用作政府中的一级行政机构之名,如今之民政厅、林业厅、财政厅、广播电视厅等等。 

        在民间住宅和园林中,具共享性,布置在中轴线上的或园中的主体建筑,称之为堂,在次要轴线上或随宜设置的堂,则称之为"厅",如桥厅、大厅、花厅、客厅等。园林中的厅,因地制宜,其结构与空间组合形式丰富多彩。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一书就列有:一字厅、工字厅、之字厅、十字厅等。 

    堂 
        中国传统庭院组合中的正房,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在古代"堂"与"殿"通称,故《说文》 曰: "堂,殿也。"自唐始称帝王之居为殿。汉《急救篇》:"室宅庐舍楼殿堂。"颜注: "凡正室之有基者则谓之堂。"后汉•刘熙 《释名•释宫室》: "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又:"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住宅中的堂,是指居轴线之中,朝南而轩敞的建筑。 

        园林中的 "堂",为园中待客宴集之处,是园林的主体建筑。明•计成 《园冶》立基篇提出"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原则。清人则有"定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之说。现存古典名园中,有苏州狮子林的 "燕誉堂"、拙政园中的 "远香堂"等。 

    阁 
        楼式建筑的一种类型。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都与 "土"、"木"二字有关,如堂、室、屋、榭、楼等等。"阁"从 "门",《说文》: "阁,所以止扉也。"段注,门中和门内两旁插在地上的长橛,以止住门扇开关定位的东西,叫"阁"; 横插于墙架板,"可以庋物亦为阁"。古藏书之楼称阁,是搁书籍的意思。阁,可引申为庋藏之所。 

        阁是楼房,功用不同,形式亦异。古凡藏书楼,多称阁,如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 清代 《四库全书》告成,为藏抄本的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内廷四阁",扬州的文汇、镇江的文宗、杭州的文澜称"江南三阁"。阁多为二层、多间重檐的楼式建筑,庭院均掇石凿池,既为防火,亦使环境园林化。

    晚明散文名家——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于仕宦家庭,但终身未做过官。少年时,服用豪华,游山玩水,过着放浪不羁的"风雅"生活,对戏曲、音乐、乃至品茶、饮膳,无所不好,尤善古文。明亡后,披发入山,追忆往事,安贫著述,寄寓故国之思,表现了民族气节。 

        张岱在文学上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崇古、拟古,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并能兼取"公安""竟陵"所长,避其所短。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诸如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无所不记。尤其是明亡后,面对国破家亡,人民生灵涂炭,他写了《陶庵梦记》、《西湖梦寻》两书,回首 20年前的豪华靡丽的生活,抒发对故国乡土的恋情,写景抒情、叙事论理,浑然一体,文笔清丽流畅,时杂诙谐。描写山水景物,逼真如画,诗意盎然。又对当时的民间艺术,多有记叙。文章生动活泼,自然动人,其间也体现了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的趣味。 

        他长期隐迹山中,阅读了大量明朝史料,从32岁开始,编写纪传体明史。他在贫困中,坚持写作,终于写成史书《石匮书》。因崇祯年间史料不足,此书只记到天启朝;康熙初年,又续补,题为《石匮书后集》。可惜《石匮书》已经亡佚。他的散文成就最高,是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著作有《琅嬛文集》6卷,《陶庵梦忆》8卷,《西湖梦寻》5卷和《石匮书》、《石匮书后集》等。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