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上)> 12、大道之行也 难度cl-7.0字数140
  • 大 道 之 行 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 道 之 行 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文章赏析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大同。 

    全文分三层: 

        从"大道之行也"到"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道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意义抽象而复杂,有时候指万物的起源之地,有时候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此处的"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而根本问题在于要"天下为公",也就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在这个根本大前提下,才能做到由社会成员"选贤与能",而不至于任人唯亲。社会成员之间也才能建立起"讲信修睦"的良好关系,从而防止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行为发生,使社会保持和谐安定。 

        第二层阐述"大道之行"的社会基本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使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层还特别提到对弱势人群的关爱,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要实施生活保障,做到人人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稳定的职业,女人能及时婚配,有和和美美的家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并无贪占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能尽力为社会工作,以不出力或者少出力为耻,却并非只有为私利时才起早。 

        第三层总结全文。从"是故谋闭而不兴"到"是谓大同。"这一层以现实社会的丑恶、争斗和动荡跟儒家理想社会作对比,描绘出一个以"外户而不闭"为显著标志的和谐、安定、幸福的"大同"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曾燃起为之奋斗终身的烈火。 

    思想影响大道之行也--思想影响 

        文章描写了一个理想的甚至带有些空想性质的大同社会,这是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桃花源,自从"天下为公"的理想提出后,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封神演义》中记载过这样的故事:武王想讨伐无道的纣王,但碍于君臣关系而踌躇不已。姜太公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是对"天下为公"四个字的最好注解。《水浒传》中描写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蓝图同样是"天下为公"四个字的翻版。可惜,在封建社会的王权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永远在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之间打滚,"天下为公"四个字只是句空话。孙中山先生一生为着四个字而奋斗,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今天,实现"天下为公"这一伟大理想的重任又历史的必然的落在了新一代仁人志士的肩上。

    《礼记》的编订者--戴德、戴圣

     《礼记》编订者--戴德、戴圣 
        戴德,生卒年不详。字延君。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汉代著名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 "的开创者,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戴德和《小戴礼记》的编纂者戴圣(戴德之侄)都是西汉经学家后苍的弟子。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戴圣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