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上)> 8、孙权劝学 难度cl-6.1字数426
  • 孙 权 劝 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 权 劝 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文章解析

    相关人物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追随孙策为将,以胆气壮烈闻名于当时,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参与了破黄祖之战,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敬服。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合淝战场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后来又替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致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文叙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了结果,而不交代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如何长进。这种叙事方法可以直接溯源于《左传》,《左传》在描写战争时,会详细描写战前的准备及战后的结果,对于战争过程往往一笔带过。司马光是研究《左传》的专家,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左传》的影响。文章在写事情的结果时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文章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没有长篇大论,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三位人物的形象。吕蒙刚开始拒绝读书,拿军务繁忙来搪塞,孙权的回答十分巧妙:我是国君,再忙你也忙不过我啊。只用几句话就刻画出孙权的明君形象。吕蒙刚开始拒绝学习,后来才略突飞猛进,他和鲁肃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他进步后的自信。鲁肃看到吕蒙进步后,拜吕蒙的母亲,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长者形象。

    司马光及其名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代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山西夏县,今划归闻喜、垣曲二县)涑(su素)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卒谥文正, 追封温国公。仁宗宝元二年进士,后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致力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起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佑更化",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按年记载了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编年史著作。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编成后,宋神宗赵顼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它体例谨严,结构完整,取材广泛,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文字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文笔流畅,形象生动。如赤壁之战、肥水之战及李塑雪夜入蔡州等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