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唐诗宋词>唐诗宋词> 小学必背古诗文(五)> 天净沙·秋思 难度cl-4.1字数37
  • 天 净 沙•秋 思
    元  马致远

        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天 净 沙•秋 思
    元  马致远

        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 净 沙•秋 思
    元  马致远

          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天 涯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抒写的是一个飘泊天涯的游子思家而不得归的惆怅心情。

        前三句写景。第一句写干枯的藤、苍老的树,点染出萧瑟凄冷的秋色和秋意;而黄昏时正归巢的乌鸦,则更能引发一个飘泊天涯无所依归的旅人的愁绪。第二句突然转出一种色调明净的幽雅宁静的境界:清清的流水,精巧的小桥,幽静的人家。这画面给人以暖意,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这就从反面牵动离人思乡的愁绪。第三句又写出了三种景象,这是个特写镜头: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的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没有方向地继续奔波。

        全曲没有一个“思”字,然而思却无处不在;没有一个“愁”字,然而愁却无时不有;直接写人的只有最后一句,然而却没有一景不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因而这首歌曲在逼真的画面感中深蕴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人物简介
        ■马致远(1250—约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晚年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没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担任一些地方小官,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因而他写了很多神仙道化剧,表现失意文人对现实悲观失望而不得不寄情山水的精神状态。
        ■但马致远最著名的戏剧,是他的《汉宫秋》,借王昭君、汉元帝的爱情故事,寄托自己感慨不平,痛斥乱臣贼子。他也擅长写散曲,大多写恬淡的情趣和描写自然景物。《天净沙·秋思》用一个个足以让人产生充分联想的意象构成意境,色彩浓郁,情境和谐,被誉为“秋思之祖”。《耍孩儿·借马》写一个小市民对自己财产的爱惜之心,写得绘声绘色,幽默恢谐。他的散曲扩大了散曲的表现领域,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对散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