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下)> 44、祸兮福兮 难度cl-7.0字数570
  • 祸 兮 福 兮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祸 兮 福 兮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正因为如此,圣人以顺因自然的原则行为处事,遵从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实施教化,听凭万物生长而不进行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具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圣人)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其功业才能永世长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昭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了,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古人说得委曲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能努力实行;中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觉得似有似无;下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么,“道”就不值得称为“道”了。所以古代立言者有这样的话: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不平。最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垢黑,宽广的“德”好像不充实。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好像容易改变,最方整反而没有边角,最大的器物须在较晚的时候制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状。“道”隐而不可见,又无名称。只有“道”常对万物施与而使它们生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天之道”),大概如同拉弓罢!高了就仰(弓+付)使它向下,低了就举(弓+肖)使它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增补。社会的准则(“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削减不足的以供养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给予天下的人呢?这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做到。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更换它。所以柔能胜刚,弱的能胜过强的,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能够承受天下的侮辱,这叫做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国家的妖孽,这叫做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充满哲学思想的《老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本文中节选《老子》的文章句式多排偶,文多用韵的特点。《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整齐,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这样在整齐中透着变化,文章显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对后代讲究对偶和押韵的文章,产生很大影响。像本文节选的第三章(全书共四十一章),几乎全为四字句式,非常整齐,音韵和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略先于孔子。曾为周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见周室衰微,离周西出关,修道养寿,莫知所终。 

        老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企想整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类都能取法自然,解除纷争,无为而守"道",从而求得人类生活的安宁与和平,导引人类返回到生活的本来状态和质朴的天性中去。他在对当时社会无情否定和尖锐批评之时,也在为统治者寻找新型"合理"的治民之术,所以从这方面来讲,老子的哲学,在其深处是"世俗的"和"用世的"。老子行文语简而意丰,质朴而充满哲理,多用韵语或韵、散相间。体现出上古散文的特征。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