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下)> 3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难度cl-7.0字数540
  • 《黄 花 岗 烈 士 事 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其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 花 岗 烈 士 事 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最大(厉害了)。我们党的精英,(几乎)全部牺牲,它的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大地,(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因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因此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人民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 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译文】但是从民国开始建立(以来),事变战乱连续不断,(致使)黄花冈上(烈士)的坟墓,还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后),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正)像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司马迁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这就)越发能(使人)悲痛啊。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其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邹海滨先生,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事略(拿来),向我索求序言。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环顾国内的情况,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严重,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重大了。假如全国人民都(能)本着诸位先烈的牺牲精神去为国家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创国家的流血斗争史,就可以流传到世间永不磨灭。否则(我们)就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来人的耻辱啊。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勉励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历史背景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一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此时的孙中山肩上担负着讨贼兴师的重任。正值此时,邹鲁请求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序,所以,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写了这篇序文。 

    文章解析:《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章解析
        本文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第一,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勋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第二,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本文相关知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尸骨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后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燊,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铃,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邹鲁 
        邹鲁,字海滨。他较早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国民党的员老。孙中山逝世时的国事遗嘱,笔记者为汪精卫,邹鲁是证明人之一。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邹鲁以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的身份,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派在本党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等决议案,设立中央党部与广州的中央党部对立。1926年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永远开除邹鲁等的党籍。 

        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反共之后,邹鲁又恢复了国民党的党籍。1946年,他当选为监察院委员,1949年7月,参加广州召开的"非常会议",离会去香港,移居台北,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邹鲁是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的首任校长。是中山大学校歌的作者。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再度任中山大学校长。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等。 

    文学常识序言、赠序、导言——三种文体的介绍 
        序言是写在书籍正文前边的文章,又称序、前言、序文等。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最早时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称附于书末的为跋,或称后记。古人写诗词,前面所加的说明文字也叫"序"。序言一般由书稿作者本人撰写,多是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也有的由别人撰写,多是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如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部作品的序言不一定只有一篇,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有七篇序。一般说来,书再版一次就可以有一篇序。 

        古人送别以诗相赠,将诗收集在一起后,所加的说明文字,称为"赠序"。如唐代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虽然并不附加于赠诗的前后,也都叫赠序。内容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意,已和赠序的原意不完全相同。赠序不同于序言,序言针对的是书籍或诗文,而赠序所面对的是送别的人。它是写作者和对方的友谊、关系,表达对对方的期望和关心等。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导言又称导论、绪论等,它是在书籍开头部分概要地向读者介绍有关这本书的主旨、内容、体例等的,但与序言不同。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主旨及内容。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成语典故苌弘化碧、碧血化珠、碧血丹心 

    典故来源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历史传说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

    中华民国之父——孙文

        孙中山(1866—1925年),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自小就参予家中农业辅助劳动,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后到香港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在学期间,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 

        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但不获接见,于是转赴檀香山,后发动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8月,孙中山退出政界,致力于建设中国铁道。1913年3月,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再次远赴日本寻求援助。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1920年,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