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下)> 29、指南录后序 难度cl-7.0字数1230
  • 指 南 录 后 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指 南 录 后 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译文】刚到元营时,陈辞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译文】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以此有所作为啊!”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译文】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全部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差不多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冒着露水住下,每天在淮河一带时时与元军相互遭遇。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灵,叫地不灵。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刚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地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译文】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有罪过;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投身军旅,做为先锋,洗雪国家社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又见到皇帝和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译文】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文章解析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指南录》是作者呕心沥血记述自己坚持抗元爱国斗争的一部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前面,作者曾写有《自序》; 在各首诗的前面,又多有《小序》,所以本文称《后序》。 

        《指南录后序》写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 )夏五月,文天祥从永嘉(今温州)到达三山(今福州)的时候。当时的形势是: 元统治集团大举南进,南宋政权面临着覆灭的严重危机; 文天祥逃归南宋,重整旗鼓,开始后期的抗元军事斗争,希望得救于万一,使南宋走上"中兴" 的道路。为了激励自己,鼓舞同志,昭示后人,文天祥总结了几个月内血泪交织的奋斗史,写出这篇感人至深的序文。此文集中反映了文天祥被元统治集团扣留前后的生活和思想。它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途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宋爱国军民抗击元统治集团的历史画卷。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作品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祐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祐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 
        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是汉奸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构恶"系指他所做的坏事。后面的斥骂吕师孟"叔侄为逆"与此处相呼应。 

        贾余庆献谄于后: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使元。《指南录•纪事》诗序说:"及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又《则堂》诗序说:"北入京城,贾余庆迎逢卖国,即令学士降诏俾天下州郡归附之……"这就是所指"献谄于后"的事实。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驻维扬(扬州),故称他为维扬帅。李庭芝误信情报,以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派人令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请文天祥出城看城垒,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见李庭芝,奔扬州,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谈话,说"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变姓名为刘洙,东行准备入海。 

    写作特点 
        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语言生动而准确: 
        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 "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 "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评价 
        为了申述为国求生、坚持奋战的精神,作者接着专以一节文字集中倾吐了自己的复杂心情和思想根源。这既表现了文天祥爱国思想的历史价值,也暴露了其明显的阶级级局限。南宋时期,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满足自己的掠夺欲望,以落后的生产方式扩张势力,疯狂地进犯南宋。据史料所载,他们在南犯过程中,"数千里间,杀戮皆尽,城郭邱虚,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宇悉皆烧毁" ,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到极大的破坏。文天祥作为南宋统治集团中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始终不渝地反对投降,坚持抗战,"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这对那些卖身求荣、苟且偷生的投降派是有力的鞭挞,对蒙古贵族统治集团的猖狂进犯、阴谋诱降是沉重的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愿望,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文天祥的这种爱国思想,明显地打着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了维护南宋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投身于抗元斗争的。他坚持抗战,"誓不与贼俱生" ,是为了坚守"主辱臣死"的封建气节,这种与忠君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爱国思想,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他无法认识也不可能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力量,他所领导的抗元斗争,最后也只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

    一片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英雄和文学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永远激励着后代的人们! 

    自由苦读,抱负远大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南宋抗元将领、爱国英雄,文学家。在文天祥小时候,他的父亲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请名师教育他们。文天祥读书非常刻苦,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时来到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考中了选吉州贡士,随父亲前往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在殿试中,他写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进攻宋国,包围了离都城不远的鄂州(今武昌)。宋国朝野震惊,有人提出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皇帝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于是没有迁都。后来丞相贾似道秘密向蒙古人称臣纳贡,蒙古人才撤了军。 

        然而,贾似道却谎报朝廷击退了蒙古军,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皇帝整天享乐,不理政事。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正直的文天祥因为劝谏被接连贬官,做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小官,后来因为直言劝谏、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1271年,蒙古的忽必烈做了皇帝,建立了元朝,随后发动20万军队水陆并进,直取宋国都城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年仅4岁的小皇帝即位,由谢太后掌管朝政,要各地起兵保护都城。 

        第二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文天祥和义军奋力苦战,收复了很多城池,但是由于寡不敌众,临安城受到了威胁,文天祥与义军奋死抵抗,而满朝文武却纷纷弃官而逃。 

        1276年正月,谢太后决定投降,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临危不惧,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于是被元军扣留。后来文天祥在镇江脱了险,他颠沛流离,历经千难万险到了福州。这时,朝廷已经投降,小皇帝被押往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丞相陆秀夫等人又拥立一个小皇帝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到福州后统管所有军事,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了福建,小皇帝被迫逃到了海上,在广东沿海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收复很多地方,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又一次兴起了。但是最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宋端宗病死,陆秀夫在海上的一个小岛上又拥立了一个6岁的小皇帝,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准备寻找机会,东山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遭遇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拒绝投降,并写下了《过零丁洋》以表明自己的意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走投无路,被迫抱着小皇帝投海而亡,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文天祥悲痛欲绝。投降元朝的奸臣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最后,文天祥被卫士用铁棍打伤膝骨,仍然昂首挺立,没有屈服,被杀害时只有47岁。 

    文学成就 
        文天祥的诗约有800多首。他学习杜甫的风格,他的作品堪称南宋覆亡前后的"诗史",有的诗血泪控诉,读来触目惊心,记录抗元斗争,誓与国家共存亡,表现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历代诗歌中最震撼人心的篇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垂训千古,成了后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