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下)> 4、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难度cl-7.0字数119
  • 蔡 勉 旃 坚 还 亡 友 财
    徐珂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蔡 勉 旃 坚 还 亡 友 财
    徐珂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讲义气。有一位朋友将几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票据。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感到很惊讶不肯接受,说:哎!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人?并且我的父亲也不曾对我说起这件事。蔡璘笑着说:“票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了解我的品行,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诚信的范本《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写蔡勉旃的朋友寄放千两白银在他那里,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朋友死后他全数归还的故事,表现出蔡勉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也告诫人们做人应该以诚信为本。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如文中友人寄放的千两白银在蔡勉旃那里,却没有"立券",这是通过友人的视角侧面烘托蔡勉旃重诺责的品质。文中蔡勉旃和友人之子说"券在心,不在纸",并"召其子至,归之",则是正面写蔡勉旃的诚信。 

    叙事简洁 
        这篇文章叙事十分简练,作者通过简练的叙事,使蔡勉旃的形象逐步鲜明起来。 

    相关知识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基本释义 
        诺:许诺。千金:一千两白银。 

        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姑娘纵然不便诺,一定是两心相印。"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将期一诺重,炎使寸心倾。"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言而有信 千金一诺

        反义词 言而无信 

    典故出处 
        “一诺千金”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这篇文章讲的是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地道的杂家徐珂

    徐珂的生平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不过,他在科举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其间,为了维持生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 

    徐珂的人格魅力 
    幽默风趣 

        据老商务同人说,"徐仲可身材矮小,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指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但他为人非常风趣,清末他极力提倡妇女天足,即以‘天苏阁'名其书斋,他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 

    勤奋写作 
        徐珂没有一天不写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闷,竟然终日不知所措。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即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白天事忙,他用一个小本子提要式的记住要记录的事,等有空的时候再整理书写。每天临睡的时候,他都要准备一支铅笔,一个小本子,放在床头,偶然想起什么来的时候,就爬起来记下,哪怕是影响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写下的东西虽不是按日记述,却每每十来天连起来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剑丞曾经说他有闻必录,是极为勤奋的人,可惜没有在前清时候的军机处供职,不然,记下的都会是很珍贵的军国大事。徐珂自己写作又一个说法:"君(夏剑丞)不尝云,清人少笔记乎?仆欲一学此耻耳。"见他一天到晚忙于纂述,曾是爱国女校教师、给蔡元培作过大媒、用笔记录过梁漱溟东西文化访谈的夫人何墨君,还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说:"难道真的真的是写不到死,不罢休吗?"孜孜矻矻,日夕握笔,是徐珂写作的真实形象。 

    待客热忱 
        宋朝的陈郁在他的《藏一话腴》里说到姜夔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汗牛充栋。"徐珂曾经引用其中的"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来述说自己的家庭。 

        徐珂的父祖两代都有好客家风,徐珂更是这样,一饭未尝无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为一时名流俊彦,可举者有张元济、蔡元培、康有为、胡适、梁启超、况周颐、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风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饭的时候,家里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风刚好与此相反。他为人非常风趣,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珂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主持《东方杂志》杂纂部时,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同仁们说"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的"。 

    徐珂的作品 
        《清稗类钞》是他留给后人的一部前人笔记集。"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范围广泛,检查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参见《辞海》)80年代,此书还重印过,可见还有众多读者。另编有《清朝野史大观》《天苏阁丛刊》《康居笔记汇函》等掌故笔记著作。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