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上)> 44、黄生借书说 难度cl-7.0字数346
  • 黄 生 借 书 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 生 借 书 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译文】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如此而已。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译文】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迫切的心情达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文章解析

        《黄生借书说》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大概作于弃官退居随园以后。这篇文章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是一篇精粹的小品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开头用简笔交代写作此文的原因: "黄生允修借书",于是"随园先生"提出自己的忠告,语气中不乏亲切感。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既立,下面就全力证成其说。第二段从两方面展开论证,以反问句 "子不闻藏书者乎? "发其端,第一层从反面举天子和富贵者为例,指出藏书者往往不读书。文中连用"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和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两个反诘句,倍增论辩力量。第二层从论借书扩大到论借物,转换了角度,着重于对人们的一般心理进行分析,从论个别情况扩大到论一般规律。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证明 "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这部分以记叙为主,包括正反两方面意思。先写幼时家无藏书,向张氏借书而不得,更增强了对书的渴念,"归而形诸梦",求书之念何等迫切! 故一旦得到书,"有所览辄省记"。第二层写等到"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时,反无心读书了。以事实进行论证,可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何等有说服力。 

        文章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转而对黄生加以勉励。以对比手法,写黄生和"予"有幸有不幸,黄生可借到书,"予"却无从借书。劝勉黄生正该利用"予之公书 "这一有利条件刻苦读书。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的多少感慨。末句"为一说,使与书俱"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同样说明写作原因。 

        中国古代贫穷的读书人,要读书而买不起书,只好向富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好不容易借到手,就赶紧边读边抄,到了约定的日期就得归还,不敢超期失约。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就黄生向他借书这件事,阐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治学道理,很能发人深省。这篇文章围绕借书一事,开宗明义地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通过正反对比,由人及己,现身说法,一层层地把道理说透。作者不用推理论证,而就近取譬,明白晓畅,娓娓而谈,既显得语短而情长,又做到事浅而意深。它启示人们珍惜时间,执著于现在,勤奋好学,用心专一;其意义不限于激励借书苦读而已。文章耐人寻味的内蕴和技巧也正在这里。

    独抒性灵的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以诗文名当世,著有《小仑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 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