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古文名篇>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上)> 36、说虎 难度cl-7.0字数184
  • 说 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说 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译文】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译文】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文章赏析

     刘基的写作风格 
        刘基在学术方面涉猎广泛,个性慷慨豪迈,他的许多诗文作于元末,还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因此更多体现了传统儒学中积极的因素,表现出对于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 

        他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如《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郁离子》中"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提出以"术"欺民而不能以"道"治民者必败,思想都很尖锐。不过,由于刘基的寓言主要为了借故事论说政治方面的道理,在文学性方面不是很注重的。 

        刘基的诗如《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等,以质朴的语言反映社会矛盾,是较好的作品。他的一些抒情之作,则流露出豪杰气概,在元末明初的诗歌中较为少见。如《感怀》等。 刘基常被当作明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提出。但实际上,他跟随朱元璋以后,就很少写出有生气的作品。 

    《郁离子》介绍 
        《郁离子》全书18章,195条,大部分是寓言故事,为刘基退居青田山中时所作。《郁离子》中的寓言是元末社会现实的缩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末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危机。郁离子是贯串全书的人物,有时他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时是故事的评论者,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刘基的门生徐一夔在《郁离子序》中说:"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又说:"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吴从善《郁离子序》说:"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本文出自《郁离子》,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明辨是非的美好愿望。 
    文章解析:层层深入的《说虎》 

    《说虎》的启示 
        本文借虎喻人,即借说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不能光凭力气,还要讲方法,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当我们遇到小人谗言的事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对事件加以分析,冷静的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千万不要做现代版的"魏王"。 

    《说虎》的写作特点 
        设喻说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刘基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在后,不是一下子就给你一个现成的,而是把事情的矛盾揭示出来,和读者一起排除层层障碍,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然后层层深入,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议论文章写作的全部。结论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和先有论点,再论证,完全是两种思路。相比起来,这种范式要可靠得多。 

        刘基的文章先说,老虎比人有力气得多,人和老虎斗争,人被老虎吃掉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用先有论点再论证的范式来写,要找多少例子来"证明",也是不费力的。但是这样做,就太肤浅了, 太盲目了。文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他接着由此提出了相反的事实,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老虎肉,享用虎皮。 

        提出反例,就是揭示矛盾。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议论文要深刻,不肤浅,就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提出和前面的观念不相符合的事实来,也就是提出反例。这样,才能推动思考,一层层得出结论。刘基先拿出初步的结论:虎用力,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他所创造的事物(工具)。躯体是有限的("一"),工具是无限的("百")。这就不但提出了矛盾,而且由于"一"和"百"在量上的巨大差异而出现了矛盾转化的条件。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这样,论点就变得深刻了。 
    文章短小精悍,行文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分析的过程是完成了,但文章却没有完成。因为刘基是个政治家,他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他的更深刻之处在于,他把这仅仅当作一个比喻,当作他自己主题的基础。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领导人即便很有本事,如果不能用人,而只会用自己有限的智力,那就属于老虎一类。 

        这里,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但刘基还要点一笔,什么样的老虎呢?"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这就不但很生活,而且在结构上很严密了。开头从虎与人之比开始,结尾落实在虎与人的关系上。从结构上说,这是首尾呼应。从内容上看,这是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又有首尾对比。开头说虎比人强大,而结尾说虎是人的手下败将,虎是失败的象征。在这样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封闭的结构中,显示出深刻的对比,结构的完整性更加突出了"智"在内涵上的张力。 

    诚意伯刘基

    刘基的生平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的主要作品
        刘基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作品有:《郁离子》、《覆瓿集》(相关图像13张)、《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卖柑者言》。还有些是后人托名附会的作品:《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火龙神器阵法》 

    刘基的思想主张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天下。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人物评价
        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老百姓对他评价:"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某外国学者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相关知识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的含义 
        三人成虎,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给人的启示是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三人成虎”的出处 
    原文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