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级阅读>经典阅读>汉字> 《汉字字源》课程版> 第十一课:与动植物相关(它、竹) 难度cl-1.0字数0
  •     “它”是画了一条蛇的形象。今天我们读作“它”,古时候又读作tuō,“它”的本意就是蛇。后来这个“它”假借作为代词来使用,在做偏旁的时候经常也写作也或者这样一个字形,这两个字型都是从“它”直接变化过来的,用“它”所造的字和蛇或者弯曲前进等意义有关。从“它”延伸出来的汉字也是有很多的,例如:“蛇、他、施、迤 ”等等。

        “它”与“虫”、“也”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它,甲骨文像头尖身长的爬行动物。造字本义:蛇。有的甲骨文将蛇头写成“箭号”。有的甲骨文则将“箭号”写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箭号”般的蛇头变形成。有的金文在蛇的腹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贪婪特征。蛇,形象神秘,行动阴险,无所不吞,在古人眼里,蛇(它)是人类的对立物,因此用“它”指代人类以外的所有事物。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一竖指事符号,突出蛇头形象。当“它”的“蛇”本义消失后,篆文异体字再加“虫”,强调其爬行特征。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楷书将隶书的独体结构分解成“宝盖头”和“匕”,至此“它”的蛇头形象消失。

    延伸知识:

        逶迤: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 长征》毛泽东

        “竹”的字形就是画了两个竹叶的形象,可作部首,作部首后写作“”,我们把它叫做竹字头。用竹子头造的汉字很多比如有箱子的箱,笔筒的筒,篮子的篮。中国人很喜欢把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乐器,像笛子、筝、箫、竽、笙等等。

        “竹”,甲骨文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加强了叶子下垂、堆叶成簇的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温带或热带禾本科植物,空心,有结,长笋。隶书写成两个“个”。在古代字形中,“艸”(卄)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

    延伸知识: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

        :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

    滥以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课件资源 教程评论
我要评价
我要评价 x
请登录后评论